亦作“ 迷芒 ”。模糊不清。
宋 梅尧臣 《答泰州王道粹学士》诗:“欲随轻风挹君袂,满野春雨生迷茫。” 明 钱澄之 《三一上人云竹歌》:“双眼迷茫认不清,森森冷气遥相迫。” 冰心 《集外·小橘灯》:“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迷惑茫然;神情恍惚。
《管子·势》:“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之道。”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八:“她心里感到有些迷茫。”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三章:“ 郭祥 心中一阵迷茫慌乱,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
迷茫迷茫ㄇ丨ˊ ㄇㄤˊmímánɡ1.廣闊而無法看清。[例]原野一片~|道路通向~的遠方。2.迷離茫然。[例]前景~|~的神情。
迷茫-汉语同近反辨[同义] 渺茫
[反义] 清晰
-[迷茫] 形容广阔而模糊的样子;(神情)迷离恍惚。例:晨雾弥漫,眼前一片~。
-[渺茫] 形容距离远而看不清的样子。喻指没有把握。例:哎!小小年纪不懂得学习,恐怕前程~。
-[清晰] 清楚。例:太阳出来了,大雾渐渐散去,远处的山的轮廓都~起来了。
[说明] “迷茫”和“渺茫”是一组同义形容词,共同语素是“茫”,都含有“广阔、模糊”的意思。其中,“迷茫”多用于与烟雾、水分有关的事物上;“渺茫”一词的比喻义为“没有把握”,这一义项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多用于人、事上,极少用于自然、景物,这是它和“迷茫”最大的区别。
mí máng
1、他用迷茫的眼光打量着陌生的来客。
mí máng
1、[迷惘]mí wǎng
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精神~。
2、[苍茫]cāng máng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大地。暮色~。云水~。
3、[渺茫]miǎo máng
1.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烟雾~。 2.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4、[迷蒙]mí méng
1.蒙昧糊涂。南朝 宋 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唯佛究尽实相之崇高。”唐 白居易《闻庾七左降》诗:“后心誚前意,所见何迷蒙。”宋 洪迈《夷坚丁志·巴山蛇》:“食已即饱,心常迷蒙。” 2.指迷迷糊糊。许杰《惨雾》中:“在黑暗中的迷蒙的入睡。” 3.迷茫;模糊不明。清 江昉《疏影》词:“迷蒙十亩秋阴里,更悄浸漪漪寒碧。”《新华月报》1961年第9期:“战争经常处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中,比其他事物更带不确实性。” 4.迷濛:形容烟雾迷漫,景物模糊。宋 翁元龙《江城子》词:“月帘櫳,影迷濛。”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四山云气迷濛。”冰心《寄小读者》二四:“那夜是阴历初六……银汉间薄雾迷蒙。” 5.迷懞:迷惑蒙骗。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强奸》:“或于茶酒糕饼中用药昏迷因而姦污者,虽无恐吓缚制之形,已有计诱迷懞之实,不谓之强姦得乎?”
5、[迷濛]mí méng
同“迷蒙”
6、[迷惑]mí huò
mí huò的又音。义同“迷惑mí h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