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背:违背;违反。
义:恩义;情谊。
忘恩背义
【拼音】:wàng ēn bèi yì
解释
忘掉他人对己的恩德,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
出处
小人~,至以怨报德。 ★宋·崔鶠《杨嗣复论》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回:“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时见怪,显的我们~。”
近义词
忘恩负义
反义词
以德报怨
语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谴责
明-罗贯中-第六十四回-《三国演义》:法正卖主求荣,忘恩背义之贼。
明-罗贯中-第一百一十六回-《三国演义》: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
近代-蔡东藩-第三回-《五代史演义》:似此忘恩背义,恐鬼神未必佑汝。
宋-崔鶠--《杨嗣复论》:小人忘恩背义,至以怨报德。
元末明初-施耐庵-第11回-《水浒传》: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时见怪,显的我们忘恩背义。
近现代-范文澜、蔡美彪等-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中国通史》: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的关系,在私人情感上发生父子的关系,被荐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背义,将为士类所不齿。
明-罗贯中-第六十四回-《三国演义》:法正卖主求荣,忘恩背义之贼。
明-罗贯中-第一百一十六回-《三国演义》: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
近代-蔡东藩-第三回-《五代史演义》:似此忘恩背义,恐鬼神未必佑汝。
宋-崔鶠--《杨嗣复论》:小人忘恩背义,至以怨报德。
元末明初-施耐庵-第11回-《水浒传》: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时见怪,显的我们忘恩背义。
近现代-范文澜、蔡美彪等-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中国通史》: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的关系,在私人情感上发生父子的关系,被荐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背义,将为士类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