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势力,权力,威力。
不:表示否定的意义。
两:数目,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
存:在,活着。
势不两存见“势不两立”。
势不两存-中华成语大词典势不两存
【拼音】:shì bù liǎng cún
解释
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出处
《韩非子·孤愤》:“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示例
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近义词
势不两立、势不两全、势不并立
反义词
亲密无间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秦魏比邻之国,秦之有魏,犹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其势不两存明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秦魏比邻之国,秦之有魏,犹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其势不两存明矣。
shì bù liǎng cún
1、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