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
冠:帽子。
李:姓。
戴:加在头、面、颈、手等处。
张冠李戴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示例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近义词
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语法
作谓语、状语;指弄错了对象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日文
張(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法文
coiffer Pierre du chapeau de Jean
德文
Zhangs Hut auf Lis Kopf setzen--jn mit jm anderen verwechseln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当代-佚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如某报所云,未免张冠李戴,谬误殊甚。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
清-赵翼--《瓯北集·三四·昭明读书台》:乃知流俗讹,数典食以耳 …… 鹊巢遂占鸠,张冠竟戴李。
明-周楫-卷二〇-《西湖二集》:借他人之诗文张冠李戴,夸自己之名姓吾著尔闻。
当代-叶文玲--《漫画丁聪》:一年后,当我发现这段被我首先披露的趣话已成了许多人的“合唱”,而一些报章小文转述时又常常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时,我曾很为丁聪的“发明权”被侵犯而不平。
现代-唐弢--《晦庵书话·翻版书》:我之所以不惮烦地指出这些,无非是说,张冠李戴,以假乱真,这是我们今天编目时候必须辨别清楚的。
明-东鲁古狂生-第八回-《醉醒石》:李代桃僵,张冠李戴。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未有可以张冠李戴,断鹤续凫者也。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当代-佚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如某报所云,未免张冠李戴,谬误殊甚。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
清-赵翼--《瓯北集·三四·昭明读书台》:乃知流俗讹,数典食以耳 …… 鹊巢遂占鸠,张冠竟戴李。
明-周楫-卷二〇-《西湖二集》:借他人之诗文张冠李戴,夸自己之名姓吾著尔闻。
当代-叶文玲--《漫画丁聪》:一年后,当我发现这段被我首先披露的趣话已成了许多人的“合唱”,而一些报章小文转述时又常常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时,我曾很为丁聪的“发明权”被侵犯而不平。
现代-唐弢--《晦庵书话·翻版书》:我之所以不惮烦地指出这些,无非是说,张冠李戴,以假乱真,这是我们今天编目时候必须辨别清楚的。
明-东鲁古狂生-第八回-《醉醒石》:李代桃僵,张冠李戴。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未有可以张冠李戴,断鹤续凫者也。
zhāng guān lǐ dài
1、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