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
拼音
zhā mò lín jiāng gǔ lǐ guó pì wèi yí gè zì yóu gǎng
解释
这一句出自于“”、“”中的《》
全诗原文
入附明朝,被授予南京锦衣卫镇抚使。 古里国,即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科泽科德(马拉雅拉姆语为Kozhikode),又称卡利卡特(英文为Calicut),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古里国,是昔日的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科泽科德以为公元1406年明朝的郑和、公元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这两位东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陆的地点和共同去世的地点而著名。特别有意思的是,英文单词“calico”(印花布、花斑动物、妙龄女学生)就来源于这个城市的名称。 古里国出现于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语中的名字为Kalikut。在宋朝典籍中被称为南毗国(婆罗门姓Namburi),元朝古籍中称为“古里佛,明朝古籍称为“古里。伊本·白图泰游纪中称为为Kalicut(卡里卡特)。 古里国还被称为公鸡堡垒(Cock Fort)。 古里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公元前三~公元三世纪),古里国就是以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作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该地长期从事香料贸易,使得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古里国在后桑伽姆时期的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那属于南部印度的黑暗时期。 公元九世纪时,古里国成为第二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罗王国又称Perumals王国。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这个王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区,称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古里国开始时是处于Polanad的统治者Porlarthris的管辖之下。 公元十三世纪时,古里国是Polanad和Ernad的争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Ernad的总部在Nediyiruppu,它的统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个出海口。经过四十八年的争斗,Ernad赢得了胜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据了科泽科德后,统治者Udaiyavar的势力得到了增强,他被人们称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后来又改称Samuri或Samuthiri,欧洲人称他为“扎莫林”(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 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环绕的地带被称为Koyil(宫殿)和 Kodu(筑堡垒于)。据史学家K.V.Krishnan Iyer的研究,就是今“科泽科德”名字的来源。 古里国以其在马拉巴尔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古里国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古里国成为马拉巴尔海岸最富庶的国家。胡椒和生姜是当时古里国主要的出口货物。穆斯林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古里国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很久以来,古里国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荣的景象吸引着游客。公元十四世纪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多次访问古里国。直到今天,古里国曾经拥有的荣耀仍未退色。 元朝时期航海家汪大渊曾访问过古里国,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有专篇纪述。从明朝洪武~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中国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国。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Namburi),信释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古里国国王曾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其时明朝与古里国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后,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看见郑和在古里所立的石碑,并予以记载。 古里国的政治历史也是西方大国策划的诡谲和怀有敌意的阴谋故事。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一个葡萄牙贸易代表团在卡里卡特北部十八公里处的Kappad登陆。卡里卡特当地的统治者和达·伽马谈判从阿拉伯过来的贸易路线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八十艘战船和一千五百人组成的舰队。最后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 全诗翻译
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