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予以记载
拼音
bìng yǔ yǐ jì zǎi
解释
这一句出自于“”、“”中的《》
全诗原文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其时明朝与古里国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后,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看见郑和在古里所立的石碑,并予以记载。 古里国的政治历史也是西方大国策划的诡谲和怀有敌意的阴谋故事。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一个葡萄牙贸易代表团在卡里卡特北部十八公里处的Kappad登陆。卡里卡特当地的统治者和达·伽马谈判从阿拉伯过来的贸易路线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八十艘战船和一千五百人组成的舰队。最后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达·伽马在卡里卡特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做为日后贸易的联络人,但是这些葡萄牙籍联络人后来都被谋杀了。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2月12日,达·伽马率领二十艘军舰再度从葡萄牙出发,准备用葡萄牙的军事力量来巩固新开的航线。当达·伽马抵达卡里卡特时,他的船队已扩编到二十九艘,很快征服了该地,并掠夺了大量的贵重商品。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达·伽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问题调停者”的称呼,他派遣了更多军舰到东非和西印度,年底的12月24日达·伽马在当地过逝,被火化后埋在印度柯钦的圣法兰西斯教堂,直到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Vidiqueira)。 明嘉靖七~十七年(公元1528~1538年),古里国的统治者在同葡萄牙人争夺香料贸易主导权的战争中连续两次战败,葡萄牙人在科泽科德修筑了堡垒。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独占权得到最后承认。和平只持续了一阵子,在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当地国王破坏了葡萄牙人的堡垒。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赢得了战争,重新获得了在科泽科德驻扎的权利。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葡萄牙人和国王的军队一起镇压了当地海军将领Kunjali的叛乱。 公元十七世纪的初期,荷兰人也开始在科泽科德发展贸易,葡萄牙力量和影响开始退色。古里国联合荷兰人在清康熙二~三年(公元1663~1664年)取得了对葡萄牙人的最后的胜利,从而摆脱了葡萄牙人的控制。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英国人在科泽科德开设了一个商业据点,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法国人也开了一个。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印度迈索尔的穆斯林统治者海德尔·阿里率领军队攻占并破坏了科泽科德,古里国最后一代统治者在自己的宫殿内自杀。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人赶走了迈索尔的统治者,从此开始直接统治科泽科德。 公元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科泽科德成为马德拉斯的第一个成员。1956年,印度政府将行政区划按照语言界限重新组织,科泽科德从此属于喀拉拉邦。 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舍班受命出使西域,招抚回回归附明朝,以功迁到千户,被明宣宗赐汉姓“沙,名“班,史称沙班。明宣宗当时给舍班赐姓为沙氏,其主要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此后,沙氏成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今回族沙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江浙地区。 在沙班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一支班氏,属于因故以先祖名字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家族名人 西汉末年,班姓的子孙就进入了朝廷。班壹、班况,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但4个儿女却有上乘表现:老大班伯,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定襄大守。他精选取掾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老二班施, 全诗翻译
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