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鱼骨或其他硬质的骨类物体。
鲠:鱼刺。
在:存留于某地点。
喉:颈的前部和气管相通的部分,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内有声带,又是发音器官(通称“喉头”)。
骨鲠在喉鱼、肉等的小骨卡在喉咙里。比喻心中有话,不说出来不痛快。
●清袁枚《与金匮令书》:“仆明知成事不说,既往不咎,而无如闻不慊心事,如骨鲠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林纾《与姚叔节书》:“非斤斤与此辈争短长,正以骨鲠在喉,不探取而出之,坐卧皆弗爽也。”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我如骨鲠在喉,不能不说几句话。”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与金匮令》:仆明知事成不说,既往不咎,而无如闻不慊心事,如骨鲠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现代-鲁迅--《集外集拾遗·启事》: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
当代-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篇·怀念沈志远》:想不到志远去北京参加一次提倡“三不主义”的“神仙会”后,又骨鲠在喉,一连在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沉默》: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与金匮令》:仆明知事成不说,既往不咎,而无如闻不慊心事,如骨鲠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现代-鲁迅--《集外集拾遗·启事》: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
当代-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篇·怀念沈志远》:想不到志远去北京参加一次提倡“三不主义”的“神仙会”后,又骨鲠在喉,一连在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沉默》: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
gǔ gěng zài hóu
1、许多话,像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吐不甘!
2、看见别人工作不认真,就如骨鲠在喉,非要批评劝诫一番,才觉得心里好受一些。
3、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夜色中含着泪规劝秀敏:他妈,有啥话就直接往出说。
4、每一个字,都如骨鲠在喉,却又被艰难的吐出。
5、吴大人,有句话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不知当说不当说?
6、这些消息使他如骨鲠在喉,耿耿于怀。
7、佐佐藏人一派灰溜溜的沮丧模样,犹如骨鲠在喉,却难以下咽。
8、突然,一道声音从墙壁内传来,那声音异常沙哑,仿佛骨鲠在喉似的。
9、学生虑事不周,不过确是对新政有异议,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10、令狐沧溟如骨鲠在喉、芒刺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