跁
跁(一)bà ㊀《廣韻》傍下切,上馬並。
〔跁跒〕1.不肯前。《玉篇·足部》:“跁,跁跒,不肯前。”《集韻·馬韻》:“跁,跁跒,不前。”2.行貌。《廣韻·馬韻》:“跁,跁跒,行皃。”明劉基《聽蛙》:“蝦蟆幸不含毒螫,何苦怒號争跁跒!”清曹寅《題胡静夫小照》:“愛戴夫須跁跒行,捀書常伴可憐生。”
㊁《廣韻》白駕切,去禡並。
(1)〔跁踦〕短人。《廣韻·禡韻》:“跁,跁踦,短人。”
(2)〔跁ॏݣ\u0015同“矲ॏݢ\u001D。矮貌。《集韻·禡韻》:“矲,矲ॏݯ܌短皃。或作跁。”
(二)pá 《集韻》蒲巴切,平麻並。
(1)〔跁跒〕蹲;蹲貌。《集韻·麻韻》:“跁,跁跒,蹲也。”《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跁,跁跒,蹲也。蹲,踞也。”清翟灝《通俗編·雜字》:“跁跒,蓋蹲之貌。”唐陸龜蒙等《報恩寺南池聯句》:“跁跒松形矮,般¦ʜ樾矬。”清顧圖河《斷硯歌》:“君不見姜侯醉作草聖狂而顛,怒猊跁跒龍蜿蜒。”
(2)爬,伏地行。后作“爬”。《正字通·足部》:“跁,今俗謂小兒匍匐曰跁。”《土地寶卷·地金水泛品》:“跁起來又是笑,心中怒惱。”
1、跁讀音:部下切,音罷,馬韻。釋文:~跒。行皃。見《廣韻》。
〔又〕:不肯前也。見《玉篇》。
2、跁讀音:蒲巴切,音爬,麻韻。釋文:~跒。蹲也。見《集韻》。
3、跁讀音:白駕切,音苸,禡韻。釋文:
❶~踦。短人。見《廣韻》。
❷矲或字。《集韻》:矲。矲矒。短皃。或作~。
❸俗謂小兒匍匐曰~。見《正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