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

kuì

同音字

拼音为kuì的字 拼音为kui的字

基础解释

古同“愧”,惭愧。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謉-中華大字典

1、謉讀音:基位切,音愧,寘韻。釋文:同媿。見《玉篇》。
2、謉讀音:古委切,音詭,紙韻。釋文:詭或字。《集韻》:詭。責也。一曰詐也。或从鬼。
3、謉讀音:虎猥切,音賄,賄韻。釋文:哼~。謔言也。見《集韻》。
4、謉讀音:部罪切,音屛,賄韻。釋文:~諢。謔言。見《廣韻》。
5、謉讀音:徒回切,音頽,灰韻。釋文:謙也。見《集韻》。
6、媿讀音:基位切,音愧,寘韻。釋文:
❶慙也。見《說文》。
❷辱也。《漢書龔遂傳》:郞中令善~人。
❸咎之也。《禮記表記》:不以人之所不能者~人。
❹有所畏也。《禮記儒行》:小者如~。
❺或作歸。《國策秦策》:狀有歸色。
7、愧讀音:基位切,音騩,寘韻。釋文:
❶媿或字。《說文女部》:媿。或从恥省。《段注》:按卽謂从心可也。
❷猶辱也。《後漢馬援傳》:季孟嘗折~子陽而不受其爵。
❸謂罪咎之也。《禮記表記》:不以人之所不能者~人。
8、詭讀音:古委切,音垝,紙韻。釋文:
❶責也。見《說文》。
❷詐也。《荀子正論》:則求利之~緩。而犯分之羞大也。
❸欺也。見《一切經音義》引《廣雅》。
❹謾也。見《玉篇》。
❺譎也。見《一切經音義》引《三蒼》。
❻誑也。見《一切經音義》引《廣雅釋言》。
❼異也。《後漢班彪傳》:殊形~制。
❽異於眾也。《漢書劉輔傳》:必有卓~。
❾不同也。《淮南說林》:尺寸雖齊必有~。
❿反也。《文選班固賦》:變化故而相~兮。
⓫戾也。《易睽注》:恢~譎怪。
⓬違也。《漢書董仲舒傳》:有所~於天之理與。
⓭怪也。見《玉篇》。
⓮容服有義謂之儀。反儀爲~。見《賈子道術》。
⓯毀也。《後漢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不抑抗。
⓰緦也。見《廣雅釋言》。
⓱~隨。小惡也。見《廣雅釋訓》。
⓲~譎。猶奇怪也。《文選王襃賦》:騖合遝以~譎。
⓳~文。奇異之文也。《淮南本經》:~文回波。
⓴~戾。乖違貌。《文選馬融賦》:窊隆~戾。
㉑~遇。橫射也。《孟子滕文公》:爲之~遇。
 〔按朱注。不正而與禽遇也。陸注。~計以要禽也〕。
㉒~禁。所以禁~常也。《管子幼官》:~禁不脩。
㉓~銜。吐出銜也。《莊子馬蹄》:~銜竊轡。
㉔~億。卽攤錢也。見《後漢梁冀傳注》。
㉕司~。星名。《漢書天文志》:司~星出西方。
㉖魏邑名。《史記秦始皇紀》:攻魏氏畼有~。
㉗~辯。哲學之一派也。
㉘姓也。〔左莊十六年傳執夷~諸。
9、垸讀音:居依切,音畿,微韻。釋文:言也。見《字彙補》。
10、尊讀音:居位切,音貴,寘韻。釋文:媿也。見《篇海類編》。

謉-漢語大字典


謉(一)kuì 《廣韻》俱位切,去至見。
同“媿(愧)”。惭愧。《集韻·至韻》:“媿,《説文》:‘慙也。’或从言。”
(二)duǐ 《廣韻》都罪切,上賄端。
〔謉諢〕诙谐话。《廣韻·賄韻》:“謉,謉諢,謔言。”
(三)tuí 《集韻》徒回切,平灰定。
谦。《集韻·灰韻》:“謉,謙也。”
(四)guǐ 《集韻》古委切,上紙見。
同“詭”。《集韻·紙韻》:“詭,《説文》:‘責也。’一曰詐也。或从鬼。”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kuì

1、[謉诨]kuì hùn

戏谑之言。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