裩
裩同“褌(㡓)”。《類篇·衣部》:“褌,或作裩。”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尸穸》:“棺中得裩五十腰。”明高明《琵琶記義唇賑濟》:“前日老婆典了裙,今日媳婦又典裩。”《水滸全傳》第九十五回:“下體穿條黄裩,左手執一個鈴鐸。”
1、裩釋文:㡓或字。見《集韻》。
2、㡓讀音:公渾切,音昆,元韻。釋文:幒也。見《說文》。《段注》:今之套褲。古之絝也。今之滿襠褲。古之~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自其兩襱孔穴言曰幒。
〔按字又作褌。詳褌字〕。
3、褌讀音:公渾切,音昆,元韻。釋文:
❶㡓或字。見《說文巾部》。
〔按說文、㡓。幒也。方言。~、陳楚江淮之間謂之䘴。此言~之最古者。嗣是漢書司馬相如傳之犢鼻~。晉書阮藉傳之處~中。大抵今之套褲。古之絝也。今之滿襠褲。古之~也〕。
❷貫也。貫兩腳上繫腰中也。見《釋名釋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