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漂杵

读音

xuè liú piāo chǔ

同音字

拼音为xuè的字 拼音为liú的字 拼音为piāo的字 拼音为chǔ的字 拼音为xue的字 拼音为liu的字 拼音为piao的字 拼音为chu的字

基础解释

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详细解释

  • 【解释】: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 【出自】:《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汉·贾谊《益攘》 :“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 【示例】:若崩厥角齐稽首,~脂如泉。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血: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

流:液体移动。

漂: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

杵:兵器名。因形如杵而得名。

词典解释

血流漂杵-中華語文大辭典

血流漂杵血流漂杵ㄒ丨ㄝˇ ㄌ丨ㄡˊ ㄆ丨ㄠ ㄔㄨˇxiěliú-piāochǔㄒㄩㄝˋ ㄌ丨ㄡˊ ㄆ丨ㄠ ㄔㄨˇxuèliú-piāochǔ《書經‧武成》記載:商周交戰,戰況激烈,死傷慘重,被殺的人很多,所流的血多到能夠讓木杵浮起來(杵:杵形兵器)。後用以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例]戰爭片中出現~的畫面十分駭人。

血流漂杵-典故小词典

也作“血流漂卤”。杵(chǔ) : 捣衣的棒槌。卤:盾牌。血流遍地, 使地上的棒槌也浮起来了。极言流血之多, 杀伤之惨。
〔出典〕《书经·武成》:“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 会于莘野, 罔有敌于我师, 前徒倒戈, 攻于后以北, 血流漂杵。”( 受: 商纣王的名字。昧爽: 天蒙蒙亮。旅: 军队。罔: 无。前徒: 前边的军队。北: 败。)
〔用例〕汉代贾谊《新书·制不定》:“黄帝行道, 而炎帝不听, 故战涿鹿之野, 血流漂杵。”

出处

《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汉·贾谊《益攘》 :“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引证

汉-贾谊--《新书·益壤》: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宋-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清-吴跹人-第九九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褪下裤子,当街打了五十小板子……当时把他打得血流漂杵。

元末明初-施耐庵-八六回-《水浒传》:堂堂金鼓振天台,知是援兵特地来。莫向阵前干打哄,血流漂杵更堪哀。

近代-李劼人-三部五章-《大波》:何况革命排满,乱杀无辜,争城以战,血流漂杵,还是一种最不人道的举动。

故事

汉-贾谊--《新书·益壤》: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宋-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清-吴跹人-第九九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褪下裤子,当街打了五十小板子……当时把他打得血流漂杵。

元末明初-施耐庵-八六回-《水浒传》:堂堂金鼓振天台,知是援兵特地来。莫向阵前干打哄,血流漂杵更堪哀。

近代-李劼人-三部五章-《大波》:何况革命排满,乱杀无辜,争城以战,血流漂杵,还是一种最不人道的举动。

造句

xuè liú piāo chǔ

1、两军短兵相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2、我军骁勇善战,瓦窑堡一役,直杀得敌人血流漂杵。

组词

近义词

xuè liú piāo chǔ

1、[血流成河]xuè liú chéng hé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2、[腥风血雨]xīng fēng xuè yǔ

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

3、[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反义词

xuè liú piāo chǔ

1、[兵不血刃]bīng bù xuè rèn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