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蛊ㄍㄨˇɡǔ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毒蟲。放在食物裡可以用來害人。2.迷惑;毒害。[例]~惑。3.《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參見【六十四卦】。
蠱-漢語大字典蠱
〔蛊〕
《説文》:“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為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段玉裁注:“蟲於飲食器中,會意。”
(一)gǔ 《廣韻》公户切,上姥見。魚部。
(1)腹内中虫食之毒。《説文·蟲部》:“蠱,腹中蟲也。”段玉裁注:“中蟲皆讀去聲……腹中蟲者,謂腹内中蟲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蝕,故曰蟲。此與《虫部》腹中長蟲、腹中短蟲讀異。”
(2)古籍中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周禮·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蠱。”鄭玄注:“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賊律》曰:‘敢蠱人及教令者,棄市。’”晋陶潛《續搜神記》卷二:“剡縣有一家事蠱,人噉其食飲,無不吐血死。”《文選·鮑照〈苦熱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李善注:“吹蠱即飛蠱也。顧野王《輿地志》曰:‘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食飲中,人不覺也。其家絶滅者,則飛遊妄走,中之則斃。’”《宋書·顧覬之傳》:“時沛郡相縣唐賜往比邨朱起母彭家飲酒還,因得病,吐蠱蟲十餘枚。臨死語妻張,死後刳腹出病。後張手自破視,五藏悉糜碎。”
(3)枭磔死之鬼。《説文·蟲部》:“臬桀死之鬼亦為蠱。”段玉裁改“臬桀”為“梟磔”,注云:“《史記·封禪書》索隱引樂彦云:《左傳》‘皿蟲為蠱。梟磔死之鬼亦為蠱’。梟當作ॄɯ܌斷首倒縣;磔,辜也,殺人而申張之也。强死之鬼,其魂魄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是亦以人為皿而害之也。此亦引申之義。”
(4)伤害人的热毒恶气。《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注:“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氣。”《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張守節正義:“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唐劉恂《嶺表録異》卷上:“嶺表山川,盤郁結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臚脹成蠱。”
(5)蛀虫。《爾雅·釋器》:“康謂之蠱。”邢昺疏:“康,米皮也。一名蠱。”《玉篇·蟲部》:“蠱,穀久積變為飛蟲也。”《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唐孔穎達疏:“盬與蠱字異義同……蟲害器敗穀者皆謂之蠱。”《周禮·秋官·翦氏》:“翦氏掌除毒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蠱之事。”鄭玄注:“庶,除毒蠱者。蠱,蠧之類。”《左傳·昭公元年》:“於文,皿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杜預注:“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為蠱。穀久積則變為飛蟲名曰蠱。”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晋末,荆州久雨,粟化為蠱蟲害人。”
(6)害人的邪术。《漢書·武帝紀》:“〔按〕道侯韓説、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宫。”又《江充傳》:“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為蠱祝詛,有與亡,莫敢訟其寃者……(贊曰):江充造蠱,太子殺;息夫作姦,東平誅。”
(7)蛊惑,诱惑,迷惑。《爾雅·釋詁下》:“蠱,疑也。”郭璞注:“蠱惑有貳心者皆疑也。”《玉篇·蟲部》:“蠱,或(惑)也。”《墨子·非儒下》:“孔丘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文選·張衡〈西京賦〉》:“挾邪作蠱,於是不售。”李善注引薛綜曰:“蠱,惑也。”鲁迅《呐喊·阿Q正传》:“又假使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阿Q便也不至于被蛊了。”
(8)事。《廣雅·釋詁三》:“蠱,事也。”王念孫疏證:“蠱者,《序卦傳》云:‘蠱者,事也。’蠱之言故也。《周官·小行人》云:‘周知天下之故。’蠱,故同聲,故皆訓為事也。”《易·蠱》:“幹父之蠱,意承考也……幹母之蠱,得中道也。”又《雜卦》:“蠱則飭也。”韓康伯注:“飭,整治也。蠱所以整治其事也。”宋王禹偁《累贈太子洗馬王府君墓誌銘》:“幹國之蠱,兼人之才。”《嘯亭集·遷太倉上書事》:“(王太倉)又以其祖文肅公錫爵於明神宗時以建儲事受惡名,欲幹其蠱。”
(9)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上巽下。《廣韻·姥韻》:“蠱,卦名。”《易·蠱》:“象曰:山下有風,蠱。”《搜神記》卷四:“(宣城太守)令(郭)璞作卦,遇‘遯’之‘蠱’名曰‘驢鼠’。”
(二)yě 《集韻》以者切,上馬以。
妖艳。《集韻·馬韻》:“蠱,媚也。”《後漢書·張衡傳》:“咸姣麗以蠱媚兮,增嫮眼而蛾眉。”李賢注:“蠱,謂妖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