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

zōu

同音字

拼音为zōu的字 拼音为zou的字

基础解释

1.麻秆。2.草席。3.好箭。

详细解释

〈名〉

  1. 麻秆。又泛指草茎

    御以蒲菆。——《仪礼·既夕礼》

  2. 好箭

    左射以菆。——《左传》

    又如:菆矢(利箭)

1. 菆 [cuán]2. 菆 [zōu]

菆 [cuán]

〈动〉

  1. 堆聚 。特指把木材堆聚在灵柩的周围。引申为停放灵柩。

    如:菆涂

  2. 借指灵柩 。

    如:菆涂

菆 [zōu]

〈名〉

  1. 麻秆。又泛指草茎

    御以蒲菆。——《仪礼·既夕礼》

  2. 好箭

    左射以菆。——《左传》

    又如:菆矢(利箭)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菆-中華語文大辭典

菆菆ㄗㄡzōu1.〈書〉草莖。[例]御以蒲~(《儀禮•既夕禮》)。2.〈書〉好的箭;鋒利的箭。[例]吾聞致師者,左射以~(《左傳‧宣公十二年》)。3.〈書〉雜草叢生的。感市閭之~井,歎尸韓之舊處(《文選‧潘岳‧西征賦》)。

菆-漢語大字典


《説文》:“菆,麻蒸也。从艸,取聲。一曰蓐也。”
(一)zōu 《廣韻》側鳩切,平尤莊。幽部。
(1)麻秆。又泛指草本植物的茎。《説文·艸部》:“菆,麻蒸也。”《集韻·侯韻》:“菆,莖也。”《儀禮·既夕禮》:“御以蒲菆。”鄭玄注:“蒲菆,牡蒲莖。”胡培翬正義:“蓋取其皮以為麻,而其中莖謂之蒸,亦謂之菆,因而凡物之莖皆謂之菆,故鄭以莖釋菆也。”《文選·潘岳〈西征賦〉》:“感市閭之菆井,歎尸韓之舊處。”李善注:“菆井,即渭城賣蒸之市也。”
(2)利箭。《左傳·宣公十二年》:“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杜預注:“菆,矢之善者。”
(3)烛余。《廣雅·釋詁三》:“菆,餘也。”清洪頤煊《讀書叢録》卷十:“菆,可以為燭,《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是菆為燭餘也。”
(4)草丛生。《玉篇·艸部》:“菆,草也,叢生也。”《古今韻會舉要·尤韻》:“菆,草叢生也。”
(5)草席。《説文·艸部》:“菆,蓐也。”《廣雅·釋器》:“蓐謂之菆。”
(二)cuán 《廣韻》在丸切,平桓從。
(1)聚集;丛积。《集韻·桓韻》:“菆,積木以殯。或作㭫,通作欑。”《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塗龍輴以椁。”孔穎達疏:“菆,叢也。謂用木菆棺而四面塗之,故云菆塗也。”清全祖望《奉方望溪前輩書》:“迨舉尸而下於棺,舉棺而載諸輴,菆則周之,屋則塗之,是曰殯禮。”
(2)殡具。宋王安石《太皇太后挽辭二首》之二:“遺衣遷館御,祖載出宫菆。”
(3)殡殓。宋陸游《山陰陸氏女墓銘》:“得疾,以八月丙子卒,菆于城東北澄谿院。”元許有壬《丁文苑哀辭》:“卒於舟中。……郡大夫率其國人菆之。予既為位哭,遣人省其墓,告其家。子慕卨迎柩歸。”
(三)chù 《廣韻》芻注切,去遇初。
鸟巢。《廣韻·遇韻》:“菆,鳥窠。”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肉攫部》:“鷹巢一名菆。”
(四)cóng 《集韻》徂聰切,平東從。
同“叢”。罗振玉《讀碑小箋》:“漢《開母闕銘》有菆字,即叢之别體。與《説文》訓麻蒸之菆不同,叢从丵从取,兹࡞ޯ܈省)丵為㐀,又譌㐀為艹,於是遂與訓麻蒸之菆不别,其實非一字也。《春秋·僖三十三年經》‘取叢’,《釋文》:‘一作菆。’與碑同。”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ōu

1、[寄菆]jì zōu

寄存的棺材。

2、[菆涂]zōu tú

1.《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涂龙輴以椁。”原意为堆迭木材于輴上为椁形而涂之,后引申为停放灵柩。 2.借指灵柩。

3、[菆矢]zōu shǐ

利箭。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