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

读音

qiū háo zhī mò

同音字

拼音为qiū的字 拼音为háo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mò的字 拼音为qiu的字 拼音为hao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mo的字

基础解释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详细解释

  • 【解释】: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按字解释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之:助词。表示领属关系,在名词或代词后。

末:末梢,末端。

词典解释

秋毫之末-中华成语大词典

秋毫之末
【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解释
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绒毛。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示例
神托于~,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 ★《淮南子·原道训》
近义词
无足轻重、轻于鸿毛
反义词
庞然大物、重于泰山
语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秋毫之末-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秋毫之末㊣ㄑㄧㄡ ㄏㄠˊ ㄓ ㄇㄛˋqiū háo zhī mò釋義秋天鳥獸新生細毛的末端。比喻極細微的東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10693秋毫之末備註頻3書中國成語大辭典、遠流活用成語辭典、成語典號FL00000041316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引证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奸劫弑臣》:是虽有残形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

北宋-司马光--《体要疏》:夫以田舍一妇人有罪,在于四海之广,万机之众,其事之细,何啻秋毫之末。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祝玉成牙画》:画事入微,渺如秋毫之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明-邱濬--《镜喻送李景修》:吾见其垢翳昏蚀,则虽泰山颓乎其前而不之见矣,况秋毫之末哉。

清-刘开--《上曾宾谷方伯书》:且夫爨下之材,中郎取之;秋毫之末,离朱察之。

汉-刘向--《说苑·杂言》: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山。

近代-梁启超--《慧观》:夫一市之人之多,非若秋毫之末之难察也。

故事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奸劫弑臣》:是虽有残形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

北宋-司马光--《体要疏》:夫以田舍一妇人有罪,在于四海之广,万机之众,其事之细,何啻秋毫之末。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祝玉成牙画》:画事入微,渺如秋毫之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明-邱濬--《镜喻送李景修》:吾见其垢翳昏蚀,则虽泰山颓乎其前而不之见矣,况秋毫之末哉。

清-刘开--《上曾宾谷方伯书》:且夫爨下之材,中郎取之;秋毫之末,离朱察之。

汉-刘向--《说苑·杂言》: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山。

近代-梁启超--《慧观》:夫一市之人之多,非若秋毫之末之难察也。

造句

qiū háo zhī mò

1、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组词

近义词

qiū háo zhī mò

1、[无足轻重]wú zú qīng zhòng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2、[轻于鸿毛]qīng yú hóng máo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反义词

qiū háo zhī mò

1、[庞然大物]páng rán dà wù

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2、[重于泰山]zhòng yú tài shān

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