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涶讀音:土禾切,音詑,歌韻。吐臥切,音唾,箇韻。釋文:河津也。在西河西。見《說文》。
2、涶讀音:吐臥切,音唾,箇韻。釋文:唾或字。《集韻》:唾。口液也。或从水。
3、唾讀音:吐臥切,音毻,箇韻。釋文:
❶口液也。見《說文》。
〔按内則。不敢~洟。漢書揚雄傳。涕~流沫。皆是此義〕。
❷吐也。《禮記曲禮》:讓食不~。〔語云~面自乾。~亦此義〕。
❸訶拒也。《左僖三十三年傳》:先軫不顧而~。〔與㕻字義同。今云~罵〕。
涶
《説文》:“涶,河津也,在西河西。从水,☀聲。”
(一)tuō 《廣韻》土禾切,平戈透。歌部。
(1)古黄河渡口名。《説文·水部》:“涶,河津也,在西河西。”段玉裁注:“河津名涶,猶浢津、孟津也。在西河西,謂在西河郡之西,今未詳其地。”
(2)水名。《玉篇·水部》:“涶,水,在西河。”
(二)tuò 《廣韻》湯卧切,去過透。歌部。
同“唾”。口液,唾沫。《説文·口部》:“唾,口液也。涶,唾或从水。”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又聞虵所吞鼠能療瘡疾,即行取涎涶以傅癬上,所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痍頓盡。”清龔自珍《叙嘉定七生》:“一夫摇脣,百夫褰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