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存在。
眼: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
不:副词。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泰山:山名,五岳之一,在山东泰安北。
有眼不识泰山
【拼音】: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释
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示例
他~,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近义词
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反义词
歇后语
瞎子拜见岳父;鲁班招女婿
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
英文
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shan
日文
眼(め)はあっても立派(りっぱ)な人物(じんぶつ)を知(し)らない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东京禁军拳棒教头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棒打小流氓高俅。10年后高俅官至殿帅府太尉,直接管辖王进。高俅为报一棒之仇把王进抓来打一顿。王进连夜携全家逃到史家庄,史进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史父识英雄,让史进拜王进为师
近代-吴趼人-第二〇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现代-郭沫若-第二幕-《高渐离》: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难怪得,我总觉得,你不像个帮人的人啦。
唐-文子--《文子·九守》: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听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声者,目不见太山之形。
宋-无名氏-八出-《张协状元》:[净]我是谁?[末]有眼不识泰山。
明-冯梦龙-卷五-《喻世明言》:马周晓得此情,再三请他相见。达奚拜倒在地,口称:“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清-夏敬渠-四六回-《野叟曝言》:那女子笑逐颜开,忙喝从人解缚,拥至正中交椅上坐定,纳头便拜,道:“贱妾有眼不识泰山,冒犯文爷,万死莫赎。”
近现代-马烽、西戎等-一〇回-《吕梁英雄传》:众人一听,如同开云见天,兴奋的一下把老武拥在当中,二先生拉着老武激动地说:“好恩人哩!呃,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
元末明初-施耐庵-第二回-《水浒传》: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清-李伯元-第二五回-《官场现形记》:黄胖姑道:你这人好不明白!到如今你拿他当古董铺老板看待,真正“有眼不识泰山”了!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近代-吴趼人-第二〇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现代-郭沫若-第二幕-《高渐离》: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难怪得,我总觉得,你不像个帮人的人啦。
唐-文子--《文子·九守》: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听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声者,目不见太山之形。
宋-无名氏-八出-《张协状元》:[净]我是谁?[末]有眼不识泰山。
明-冯梦龙-卷五-《喻世明言》:马周晓得此情,再三请他相见。达奚拜倒在地,口称:“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清-夏敬渠-四六回-《野叟曝言》:那女子笑逐颜开,忙喝从人解缚,拥至正中交椅上坐定,纳头便拜,道:“贱妾有眼不识泰山,冒犯文爷,万死莫赎。”
近现代-马烽、西戎等-一〇回-《吕梁英雄传》:众人一听,如同开云见天,兴奋的一下把老武拥在当中,二先生拉着老武激动地说:“好恩人哩!呃,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
元末明初-施耐庵-第二回-《水浒传》: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清-李伯元-第二五回-《官场现形记》:黄胖姑道:你这人好不明白!到如今你拿他当古董铺老板看待,真正“有眼不识泰山”了!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1、对站在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1、[视而不见]shì ér bù jiàn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2、[有眼无珠]yǒu yǎn wú zhū
珠:眼珠。没长眼珠子。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3、[有眼无瞳]yǒu yǎn wú tóng
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同“有眼无珠”。
4、[有目无睹]yǒu mù wú dǔ
犹言有眼无珠。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