幑
《説文》:“幑,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从巾,微省聲。《春秋傳》曰:‘揚幑者公徒。’”段玉裁改作“幑,幑識也。㠯絳帛,箸於背”,并注云:“三字一句,各本删幑字,識作幟。今正。”
huī 《廣韻》許歸切,平微曉。微部。
(1)标志;符号。《説文·巾部》:“幑,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朱駿聲通訓定聲:“將帥以下衣皆有題識,平時則城門僕射及亭長所著。又凡救火人衣用絳帛箸於背,皆幑屬也。”
(2)旗帜。《玉篇·巾部》:“幑,幡也。”
1、幑讀音:吁韋切,音揮,微韻。釋文:幟也。以絳~帛箸於背。春秋傳曰。揚~者公徒。見《說文》。《通訓定聲》:凡表朝位之旂。與軍中之幟。皆用絳帛。又將帥以下。衣皆有題識。平時則城門僕射及亭長所著。又凡救火人衣用絳帛箸於背。皆~屬也。
2、徽讀音:吁韋切,音揮,微韻。釋文:
❶衺幅也。一曰。三糾繩也。見《說文糸部》。《段注》:卽詩之邪幅也。易。係用~纆。劉表曰。三股曰~。兩股曰纆。
❷止也。見《爾雅釋詁》。《義疏》:~者、微之止也。~从微省聲。微有隱義。安隱與止息義近。
❸索也。見《廣雅釋器》。
〔按漢書揚雄傳。免於~索。注。繩也。義略同〕。
❹束也。見《廣雅釋詁》。
❺美也。《詩角弓》:君子有~猷。
❻善也。見《爾雅釋詁》。
❼疾貌。《文選揚雄賦》:~車輕武。〔注引晉灼說訓~爲疾〕。
❽琴~也。所以表識撫抑之處。《漢書揚雄傳》:高張急~。
〔按朱駿聲云。琴軫係弦之繩謂之~。琴賦。~以鍾山之玉。言玉軫也。後人刀以琴面識點爲~〕。
❾鼓琴循弦謂之~。《淮南主術》:鄒忌一~而威王終夕悲感于憂。
❿州名。宋置。屬江南東路。元改爲路。明爲府。淸因之。今廢。安~之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等縣。是其舊地。
⓫~~。猶煥爛也。《文選陸機賦》:文~~以溢目。
⓬~嫿。奔馳貌。《文選馬融賦》:~嫿霍奕。別騖分奔。
⓭~號。旌旗之屬。《禮記大傳》:改正朔。易服色。殊~號。
〔又〕:尊號也。《晉書禮志》:虞舜盡事親之禮。貴爲天子。富有四海。而瞽瞍無立錐之地。一級之爵。寧忍父卑賤。不以~號顯之。
〔按夢溪筆談。熙寧中。因上皇帝尊號。宰相率同列面請三四。上終不允。曰。~號正如卿等功臣。何補名實。据此可知~號卽尊號之異稱〕。
⓮~章。幟名。《國策齊策》:章子爲變其~章。〔今謂佩以爲識者曰~章。與古異義〕。
⓯通褘。《文選張衡賦》:揚雜錯之袿~。
〔注〕:爾雅曰。婦人之~謂之褵。郭璞云。卽今之香纓也。
⓰通揮。《文選張衡賦》:戎士介而揚~。
〔注〕:~與揮、古字通。
3、㫎讀音:吁韋切,音輝,微韻。釋文:
❶通徽。以絳帛著於背之幟也。見《集韻》。
❷通揮。動也。見《玉篇》。
4、㫎讀音:古本切,音袞,阮韻。釋文:旗名。見《集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