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

读音

míng cún shí wáng

同音字

拼音为míng的字 拼音为cún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wáng的字 拼音为ming的字 拼音为cun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wang的字

基础解释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详细解释

  • 【解释】: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 【出自】: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只剩一个空名

按字解释

名:名义。

存:存在;生存。

实:实际;事实。

亡:灭亡;败亡。

词典解释

名存实亡-中華語文大辭典

名存實亡

名存实亡-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反]名副其实
名实相副
名不虚传

出处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引证

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一一·兵部名存》:今本曹所掌,惟诸州厢军名籍…虽有所辖司局……不过每季郎官一往耳。名存实亡,一至于是!

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当代-杨沫-第二部第三四章-《青春之歌》:东北已经沦陷四年多,华北也早就名存实亡。

现代-姚雪垠-八卷三章-《李自成》:北京兵力空虚,所谓三大营名存实亡,不堪一击。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清-溥杰--《清宫会亲见闻》:我曾多次跟随我祖母和母亲,到宫中去会见溥仪与四位太妃(当时宫中称为“会亲”);其间并到宫中陪伴溥仪读书。因此,对那时这个早已名存实亡的“小朝廷”的腐朽生活以及彼此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斗争,有所了解。

故事

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一一·兵部名存》:今本曹所掌,惟诸州厢军名籍…虽有所辖司局……不过每季郎官一往耳。名存实亡,一至于是!

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当代-杨沫-第二部第三四章-《青春之歌》:东北已经沦陷四年多,华北也早就名存实亡。

现代-姚雪垠-八卷三章-《李自成》:北京兵力空虚,所谓三大营名存实亡,不堪一击。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清-溥杰--《清宫会亲见闻》:我曾多次跟随我祖母和母亲,到宫中去会见溥仪与四位太妃(当时宫中称为“会亲”);其间并到宫中陪伴溥仪读书。因此,对那时这个早已名存实亡的“小朝廷”的腐朽生活以及彼此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斗争,有所了解。

造句

míng cún shí wáng

1、自从日方半途撤走后,这家合资企业已经名存实亡。

2、这家公司亏损严重,早已名存实亡了。

3、一种义务如果不能再给人以快乐,那么这种义务也就名存实亡了。

4、那个村支书已名存实亡。

5、这个学会名存实亡,好久没有开展活动了。

6、华美公司名存实亡,再无经营能力了。

7、从学期开始至结束,学生会名存实亡,没有组织过一次活动。

8、墙上这些规章制度,早已名存实亡了。

9、其他的师已被消灭,仅仅是图表上的一些名存实亡的番号而已.

10、亚穆苏克罗只是科特迪瓦名存实亡的首都,实际上那里没有任何大使馆或者国家机构。

11、加之人口增多,于是班田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至902年,班田制成为绝响。

12、在株洲网友“茶陵笑笑生”看来,株洲的网络反腐已名存实亡。

13、然而,这项政策最终在中国移动多变的资费套餐和优惠方式面前落个名存实亡。

组词

近义词

míng cún shí wáng

1、[名不副实]míng bù fù shí

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2、[徒有虚名]tú yǒu xū míng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3、[有名无实]yǒu míng wú shí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4、[形同虚设]xíng tóng xū shè

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

5、[名过其实]míng guò qí shí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6、[徒负虚名]tú fù xū míng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同“徒有虚名”。

反义词

míng cún shí wáng

1、[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名不虚传]míng bù xū chuán

虚:假。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