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盔弃甲

读音

diū kuī qì jiǎ

同音字

拼音为diū的字 拼音为kuī的字 拼音为qì的字 拼音为jiǎ的字 拼音为diu的字 拼音为kui的字 拼音为qi的字 拼音为jia的字

基础解释

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详细解释

  • 【解释】: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丢:抛弃;扔。

盔:头盔。

弃:舍去,扔掉。

甲:铠甲。

词典解释

丢盔弃甲-中华成语大词典

丢盔弃甲
【拼音】:diū kuī qì jiǎ
解释
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示例
敌人~,落荒而逃。
近义词
落荒而逃、狼奔豕突、一败涂地
反义词
克敌制胜、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乌龟进沙锅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战败
英文
fly pell-mell

丢盔弃甲-中華語文大辭典

丟盔棄甲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引证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明清-佚名--《三十六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

近代-刘绍棠-卷二-《村妇》:两人正嬉笑打闹,外屋房门被砰的一声踢开;牛蒡抢出一看,只见丫头儿满脸汗污,像个丢盔弃甲的败兵,哭丧着脸儿回来了。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53.02:这些蠢动的法军遭到人民军和游击队的痛击,死伤近两千人,结果丢盔弃甲地逃出这个平原。

故事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明清-佚名--《三十六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

近代-刘绍棠-卷二-《村妇》:两人正嬉笑打闹,外屋房门被砰的一声踢开;牛蒡抢出一看,只见丫头儿满脸汗污,像个丢盔弃甲的败兵,哭丧着脸儿回来了。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53.02:这些蠢动的法军遭到人民军和游击队的痛击,死伤近两千人,结果丢盔弃甲地逃出这个平原。

造句

diū kuī qì jiǎ

1、三元里的武装村民打得英国侵略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2、英勇的解放军叔叔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组词

近义词

diū kuī qì jiǎ

1、[一败涂地]yī bài tú dì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2、[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3、[落荒而逃]luò huāng ér táo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4、[狼狈不堪]láng bèi bù kān

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5、[狼奔豕突]láng bēn shǐ tū

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6、[望风披靡]wàng fēng pī mǐ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7、[弃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8、[一败如水]yī bài rú shuǐ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9、[割须弃袍]gē xū qì páo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10、[丢盔抛甲]diu kuī pāo jiǎ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同“丢盔卸甲”。

11、[弃甲丢盔]qì jiǎ diū kuī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12、[抛戈弃甲]pāo gē qì jiǎ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反义词

diū kuī qì jiǎ

1、[耀武扬威]yào wǔ yáng wēi

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2、[旗开得胜]qí kāi dé shèng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3、[克敌制胜]kè dí zhì shèng

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