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䶵讀音:陳知切,音馳,支韻。《竹部互見》。釋文:管樂也。七孔。見《說文》。
〔注〕:鍇按爾雅、竹爲之。大者、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橫吹之。
〔按釋樂注引廣雅云。八孔。郝氏義疏云。鄭司農注笙師云。箎七孔。賈据廣雅。疑爲寫者之誤。然通典引蔡邕月令章句。亦作七孔。蓋不數其上出者則爲七孔。與廣雅義相通也。史記索隱作六空。禮圖以爲九孔。風俗通義又云十孔。長尺一寸。則別有所見者〕。
2、篪讀音:陳知切,音馳,支韻。釋文:
❶䶵或字。見《說文龠部》。
〔按說文、䶵。管樂也。經傳通作~。鄭司農注周禮云。~、七孔。廣雅云。八孔。賈公彥引禮圖云。九孔。疑莫能明。樂記又作竾〕。
❷嗁也。聲從孔出。如嬰兒嗁聲也。見《釋名釋樂器》。
❸竹曰~。《詩何人斯》:仲氏吹~。
❹竹名。《水經湘水注》:山多~竹。
3、緵釋文:䶵俗字。見《正字通》。
【䶵】27画 8221·7 chí ㄔˊ 直離切,平,支韻,澄。支部。古代竹製的一種管樂器。通“篪”。見 説文。楚辭 屈原 九歌 東君:“鳴䶵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注:“䶵、竽,樂器名也。……䶵一作箎。”參見“篪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