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二也
拼音
fēi yǒu èr yě
解释
这一句出自于“”、“”中的《》
全诗原文
人须是有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底心,到此地位,道在我矣。学者须自考,若有些子闷底意思在,即是有我,便与天地不相似。人之目视耳听手持足行,气自如此,吾人之学,只是约之於中正,不大段费力,到视明听聪手恭足重,即仁也。先儒曰“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贤者求之有道,得之有义,不必言命”是固然矣。然命字亦不可轻看,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弥子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孔子亦曰“有命”孟子因臧仓之阻,曰“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推而言之,尧、舜之禅,汤、武之征伐,皆命也。但不肆纵欲之心,只是处贫贱安於贫贱,处富贵安於富贵,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到安命处,便是道义,非有二也。君子思不出其位,安命也。若待不得已然后言命,非安命也。或问“复其见天地之心,在人心如何看”曰“孟子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便是复其见天地之心。齐宣王谓吾甚惭於孟子,便是复其见天地之心。盗牛恐王彦方知,便是复其见天地之心”或问“程子谓道无精粗,言无高下,是否”曰“然”曰“夫子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如何”曰“理外无事,事外无理,就如教此皂隶,不可吓人取钱,不可过重打人,此便是仁恕之理。若教知学之人,便只论仁恕之理。语上语下,要之无二理”思虑纷扰,是何劳扰?必除去之,才知天理真乐。世人役役於富贵声色之间,怪他不得,舍此无可乐。果能闲邪,则天理之乐在我,其妙有难以语人。孔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近略见得。伊川先生曰“《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人多不能止。盖人万物皆备,遇事时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才见得这事重,便有这事出。若物各付物,便自不出来”此亦可见理一分殊,莫非自然也。知觉之外,无心焉,有死灰槁木之理,只是知觉常存乎正,即是敬以直内工夫。寂然不动,只是浑然天理,无纤毫私欲,非谓无知觉也。若无知觉,如何晓得是天理,无人欲?不知心之贵者,未必不乐於涉猎汗漫,博学者,亦是多欲。天下之道,公而已矣,《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不获其身,无我也;不见其人,无人也。如是则全体是道,无他,公而已。若有一毫有我有人之意在,即是私己,便与道不相似。 全诗翻译
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