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成去滓
拼音
yào chéng qù zǐ
解释
这一句出自于“”、“”中的《》
全诗原文
治人及六畜时气热病豌豆疮方∶浓煮黍穣汁洗之。一茎是 穣,即不瘥,疮若黑者,捣蒜封之。又方 煮芸苔洗之。 治热病后豌豆疮方∶黄连三两,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顿服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枣,水服之瘥。 又方 青木香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愈。 又方 小豆末、鸡子白和敷之。 木香汤 治疮出烦疼者方。青木香(二两) 熏陆香 矾石 丁香(各一两) 麝香(半两)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热毒盛者加犀角一两,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病轻者去矾石,神验。 又方 芒硝和猪胆涂上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黄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涩有血者,内坏疮皆黑靥,不出脓者死,不治也。 治内发疮盛方∶酢(四合) 大猪胆(一具)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疮初发觉欲作者方∶煮大黄五两,服之愈。 治时行病发疮方∶取好蜜遍身摩疮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数数食之。 又方 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治伤寒鼻衄肺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牡蛎(一两半) 石膏(一两六铢)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者。 治伤寒热病喉中痛闭塞不通方∶生乌扇(一斤,切) 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大,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 芍药 羚羊角(各三两) 通草(四两) 射干(二两) 生芦根(切,一升)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治热病口中苦下气除热喉中鸣煎方∶石膏(半升) 蜜(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纳蜜复煎取如饧,含如枣核许,尽复含之大良。 治伤寒热病后口干喜唾咽痛方∶大枣(二十枚) 乌梅(十枚)上二味合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验。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竟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禹余粮 赤石脂(各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治伤寒后下利脓血方∶阿胶(一两) 黄柏(二两) 黄连(四两) 栀子仁(十四枚)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更煎,令消,分为三服。(《甲乙》方无黄柏,有黄芩。) 治赤白下脓,小儿得之三日皆死,此有 虫在下部方∶麝香 矾石 巴豆附子 真珠 雄黄(等分)上六味治合,取桑条如箭竿长三寸,以绵缠头二寸,唾濡绵展,取药着绵上,纳谷道中半日,复易之,日再,神效。 麻黄升麻汤 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者方。麻黄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黄芩(各三两) 升麻 芍药 当归 干姜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甘草 麦冬(各二两《伤寒论》作天门冬)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温毒及伤寒内虚外热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栀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薤白令熟,次纳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频服取瘥。 治病后虚肿方∶豉五升 醇酒一斗上二味煮三沸,及热顿服。不耐酒者随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 白术叶作饮饮之。 又方 白术方寸匕,以饮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以温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盗汗及汗无时方∶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即止。 止汗方∶杜仲 牡蛎(等分)上二味治下筛,临夜卧,以水服五钱匕。 牡蛎散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方。牡蛎 白术 防风(各三两)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又方 牡蛎 雷丸 麻黄根(各三两) 干姜 甘草(各一两) 米粉(二升)上六味治,下筛, 全诗翻译
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