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二年
拼音
tóng guāng èr nián
解释
这一句出自于“”、“”中的《》
全诗原文
盖梁之书檄,皆此类也。自广明大乱之后,诸侯割据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是时梁有敬翔,燕有 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唐新纂》云:郑准,士族,未第时,佐荆门 上欲莲幕,飞书走檄,不让古人,秉直去邪,无惭往哲,考准为成汭书记,汭封上 谷郡王。凤翔有王超,《北梦琐言》:唐末,凤翔判官王超,推奉李茂贞,挟曹、 马之势,笺奏文檄,恣意翱翔。后为兴元留后,遇害,有《凤鸣集》三十卷行于世。 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与袭吉齐名于时。袭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视事之暇,唯读书业文,手不释卷。性恬于荣利, 奖诱后进,不以己能格物。参决府事,务在公平,不交赂遗,绰绰有士大夫之风概 焉。天祐三年六月,以风病卒于太原。同光二年,追赠礼部尚书。王缄,幽州刘仁恭故吏也。少以刀笔直记室,仁恭假以幕职,令使凤翔。还经 太原,属仁恭阻命,武皇留之。缄坚辞复命,书词稍抗,武皇怒,下狱诘之,谢罪 听命,乃署为推官,历掌书记。《契丹国志·韩延徽传》:延徽自契丹奔晋,晋王 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嫉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遂复入契丹,寓书于晋 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 谗耳”从庄宗经略山东,承制授检校司空、魏博节度使。缄博学善属文,燕蓟多 文士,缄后生,未知名,及在太原,名位骤达。燕人马郁,有盛名于乡里,而缄素 以吏职事郁。及郁在太原,谓缄曰“公在此作文士,所谓避风之鸟,受赐于鲁人 也”每于公宴,但呼王缄而已。十年,从征幽州,既获仁恭父子,庄宗命缄为露 布,观其旨趣。缄起草无所辞避,义士以此少之。胡柳之役,缄随辎重前行,殁于 乱兵。际晚,卢质还营,庄宗问副使所在,曰“某醉不之知也”既而缄凶问至, 庄宗流涕久之,得其丧,归葬太原。李敬义,本名延古,太尉卫公德裕之孙。初随父炜贬连州,遇赦得还。尝从事 浙东,自言遇涿道士,谓之曰“子方厄运,不宜仕进”敬义悚然对曰“吾终 老贱哉”涿曰“自此四十三年,必遇圣王大任,子其志之”敬义以为然,乃 无心仕宦,退归洛南平泉旧业。为河南尹张全义所和,岁时给遗特厚,出入其门, 欲署幕职,坚辞不就。初,德裕之为将相也,大有勋于王室,出籓入辅,绵历累朝;及留守洛阳,有 终焉之志, 全诗翻译
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