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情矜吝
拼音
nì qíng jīn lìn
解释
这一句出自于“”、“”中的《》
全诗原文
康早孤,有奇才,远 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 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 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 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 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 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 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 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 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 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 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 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 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 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 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 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 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 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 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 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曰: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 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 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 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 全诗翻译
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