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读音

má huáng

同音字

拼音为má的字 拼音为huáng的字 拼音为ma的字 拼音为huang的字

基础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老枝木质化,呈小灌木状,多分支,茎节明显,叶退化成片状。全草入药,可提取麻黄素,有发汗、止喘等作用。

详细解释

  1. 常绿小灌木,茎细长,丛生,叶子对生,鳞片状,带红紫色,雌雄异株,种子圆形,茎为提制麻黄素的原料。

    《神农本草经》卷二:“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沙龙。”

  2. 北宋 末 南宋 初两 浙 一带民间对摩尼教首领的称呼。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其魁谓之魔王,为之佐者,谓之魔翁、魔母……俗误以魔为麻,谓其魁为麻黄,或云易魔王之称也。”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麻黄-中華語文大辭典

麻黃

麻黄-中药大典

麻黄
麻黄
Herba Ephedrae
(英)Ephedra Herb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草质茎。
植物形态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匍匐;草质茎绿色,长圆柱形。直立,节明显,节间长2~6cm,直径约2mm,有不明显的细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和生,上部2(3)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常向外反曲。雌雄异株,雄球花3~5聚成复穗状,顶生;雌球花宽卵形,多单生枝端,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卵形。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生于河床、河滩、干草原、固定砂丘。主产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
采制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化学成分 含l-麻黄碱(l-ephedrine)、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I-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I-norephedrine)、d-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苄甲胺等。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附注 同属植物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亦作麻黄药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má huáng

1、以在泡脚水中加入生姜、麻黄等,或加用吴茱萸粉敷足心。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