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草名。石斛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九·石斛》﹝集解﹞引 苏恭 曰:“今 荆 襄 及 汉中 江 左又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名麦斛;一种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名雀髀斛。”
唐高宗 欲立 武则天 为后,大臣切谏,而 许敬宗 私揣帝意,妄言:“田舍子賸穫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见《新唐书·奸臣传上·许敬宗》。后以“麦斛”为奸佞之言的典实。
《旧唐书·高宗纪论》:“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 赵师 之诬説,元舅衔寃。”
麦斛1.药草名。石斛的一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石斛》﹝集解﹞引苏恭曰:“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名麦斛;一种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名雀髀斛。”
2.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大臣切谏,而许敬宗私揣帝意,妄言:“田舍子剩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见《新唐书·奸臣传上·许敬宗》。后以“麦斛”为奸佞之言的典实。
●《旧唐书·高宗纪论》:“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
麦斛
目录
“麦斛”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麦斛”在《*辞典》
“麦斛”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斛
【拼音名】
Mài Hú
【别名】
果上叶、石豆、一挂鱼、羊奶草、青兰、单叶石枣
【来源】
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麦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蒸后晒干备用。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滋阴咳嗽,肺结核咯血,热病烦渴,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2~5钱。
【备注】
(1)同属植物广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tr.,性味功能与麦斛相同。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麦斛
【出处】
《唐本草》
【拼音名】
Mài Hú
【别名】
果上叶、一挂鱼、羊奶草、鸦雀嘴、灵芝角、石杨梅、万年桃、石枣子(《贵州民间方药集》),青兰(《中国药植图鉴》),子上叶、瓜子莲、石龙石尾、七仙桃(《湖南药物志》),小扣子兰(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石蚊虫、石仙境、黄豆鞭、楼上楼(《江西草药》),石莲子、根上子(江西《草药手册》),石豆、石萸、单叶石枣(《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兰科植物麦斛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常绿多年生草本。茎丝状匍匐,生丝状须根。假鳞茎卵圆状,形似麦粒,具纵沟,绿色,肉质,顶部生叶1片。叶呈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3厘米,基部狭细,绿色或黄绿色,肥厚,革质,中脉凹陷。从假鳞茎侧抽出具有鳞片状鞘的短梗;梗梢开细小白色花,花径4毫米许;外花被3片,上方1片卵圆形,短尖,侧方2片较上方1片倍长,卵状椭圆形;内花被广椭圆形,边缘剪裂,唇瓣短小,卵形,肥厚,和蕊柱基部的突起联结;蕊柱短粗。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附生于岩石面或树干上。分布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
甘,凉。①《贵州民间药草》:甘,寒,无毒。②《闽东本草》:甘,凉。③《江西草药》:性寒,味甘辛。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风热疔:麦斛一把,加冰糖少许同杵,敷患处。(《闽东本草》)⑦治疮毒:麦斛一两。煎水,红糖为引,内服。(江西《草药手册》)⑧治月经不调:鲜麦斛一两,月季花五钱。炒鸡蛋一只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手册》)⑨治风火牙痛:鲜麦斛一至二两。水煎,调食盐少许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麦斛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
Mài Hú
【英文名】
all-grass of Inconspicuous Bulbophyllum
【别名】
石豆、石仙桃、鱼毙草、果上叶、一挂鱼、羊奶草、鸭雀嘴、石杨梅、万年桃、石枣子、青兰、子上叶、瓜子莲、七仙桃、小扣子兰、石豆兰、石蚊虫、楼上楼、石莲子、根上子、石萸、单叶石枣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麦斛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麦斛,附生植物。根状茎纤细,质硬。假鳞茎卵圆形,鲜时绿色,干后变黄绿色,彼此相距约1cm,基部生多数须根,顶生1叶。叶片革质,厚而脆,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3cm,宽不及1cm,先端凹缺,基部楔形渐尖呈短柄,全缘,中脉明显。花葶从假鳞茎基部一侧长出,不高出叶,顶生1朵花,具数枚鞘;花小,白色,直径4-5mm;中萼片卵圆形,先端短尖;侧萼片较中萼片长约1倍,卵状椭圆形;花瓣宽椭圆形,边缘撕裂状;唇瓣短小而肥厚,与合蕊柱基部的突起相联;合蕊柱短粗。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山林树干或湿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微波状弯曲,少分枝,长短不一,直径约0.1cm,表面淡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约0.1cm。假鳞茎扁长椭圆形,微弯,稍扭曲,长0.5-1.5cm,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具不规则深纵沟,叶倒卵状长椭圆形,多已脱落。基部具多数丝状须根。质实,体轻,易折断。断面角质状。气微,味淡,具粘性。
【性味】
甘;辛;凉;无毒
【归经】
肺;胃经
【功能主治】
肺痨咯血;咽喉疼痛;热病烦渴;风湿痹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方药集》:止虚痨遗精。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