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
《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郑玄 笺:“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郑玄 注:“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 萧詧 为 梁 主,居 江陵 ,为 魏 附庸。” 聂绀弩 《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 顓臾 ,使得 顓臾 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坛耻説为偏将,酒国甘居是附庸。” 徐迟 《地质之光》:“把持 中国 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附属依托。
唐 沉亚之 《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
附庸附庸ㄈㄨˋ ㄩㄥfùyōnɡ1.歷史上指附屬於諸侯大國的小國。今指受強國控制操縱的國家。也作「附庸國」。[例]堅持獨立自主,絕不能淪為他國的~。2.泛指處於次要、從屬地位的人或事物。[例]現在妻子已不再是丈夫的~︱語言文字之學曾長期作為經學的~。3.攀附。[例]~時尚︱~風雅。
附庸-汉语大词典附庸1.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
●《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郑玄笺:“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
●《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郑玄注:“附庸者,以国事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萧察为梁主,居江陵,为魏附庸。”
●聂绀弩《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颛臾,使得颛臾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2.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3.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
●清钱泳《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坛耻说为偏将,酒国甘居是附庸。”
●徐迟《地质之光》:“把持中国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4.附属依托。
●唐沈亚之《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
fù yōng
1、这个“秀才”只字不识,却专会附庸风雅。
2、清王朝因此颜面扫地,其众多附庸国自然也是树倒猢狲散。
3、一旦场面拉开,你是高手还是庸才,是才华横溢还是附庸风雅,终会露相的。
4、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5、很多附庸风雅、虚有其表的收藏家,专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6、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7、奴颜婢膝的附庸则很快就会导致外来日益增加的种种压力.
8、我对人家附庸风雅的地位没有兴趣.
9、但由于它的附庸性及简便性,且不易收藏和保存,长久以来被人忽视。
10、解释什么是在古老近东的宗主附庸条约.
11、这家广告公司更注重如何制作附庸风雅的广告,而忽视了对客户业务的了解。
12、北洋军阀时期,哥老会与地方军阀结合,在总体上开始蜕化变质,成了地方军阀的附庸。
13、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
14、至楚成王时期,楚人又迁吕人到淮河中游的新蔡,作为楚国的附庸,以抵御北方诸侯。
15、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次被波兰人打败,并被迫向波兰割让土地,成为波兰国王的附庸。
16、学衡派认为,这无非是“欧西文化帝国主义之谰言,欲举我国文化而附庸之也”。
17、这个附庸风雅的远郊地区也不是塞林格能呆的地方。
18、公子言重了,小女子不过附庸风雅罢了。
19、一个真实的古代斩首战例,今川大军一蹶不振,沦为武田家附庸。
20、见证风月之事,附庸风雅,玄谈天地之间。
21、这个村庄曾是那个大国的附庸,如今已经独立。
22、他身患残疾,但却顽强地学习,不让自己成为病痛的附庸。
23、在封建时期,弱国常成为强国的附庸。
24、这位国王的附庸们忠诚地为他的政权效力。
25、团队中,大家应积极主动,而非只做附庸。
fù yōng
1、[独立]dú lì
1.单独地站立:~山巅的苍松。 2.脱离原来所属单位,成为另一单位:民俗研究室已经~出去了,现在叫民俗研究所。 3.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高一级的单位而直接隶属于更高级的单位,如不隶属于团而直接隶属于师的营叫独立营。 4.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别的政权的统治而自主地存在:宣布~。 5.不依靠他人:~生活。~工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