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读音

wú gōng

同音字

拼音为wú的字 拼音为gōng的字 拼音为wu的字 拼音为gong的字

基础解释

〈名〉节肢动物,体扁长,背部暗绿色,腹部黄褐色,头部金黄色,有长触角,躯干分21节,每节有一对足。第一对足有爪和毒腺。食小昆虫,全虫干燥后中医可入药。

详细解释

  1. 节肢动物。体扁长。头部金黄色,有鞭状触角。躯干部背面暗绿色,腹面黄褐色,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有足一对。第一对足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中医入药。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暴为脯,美于牛肉。”《三国志平话》卷下:“军师令军速过,言不闻蛮景烟瘴, 瀘水 蜈蚣 巴 蛇,乃蛮地毒物。” 曹禺 《原野》第一幕:“哼,我跟瞎婆子是一尺的蝎子碰上十寸的蜈蚣,今天我们谁也不含糊谁。”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蜈蚣-中華語文大辭典

蜈蚣蜈蚣ㄨˊ ㄍㄨㄥwúɡōnɡ節肢動物名。身體長而扁。常見的蜈蚣頭部金黃色,有一對長觸角,軀幹由多節體節組成,每節有一對足,第一對足呈鉤狀,有毒腺。生活在腐木或石縫中。乾燥的成蟲可入藥。

蜈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蜈蚣ㄨˊ ㄍㄨㄥwú gōng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故也稱為「百足」、「百足之蟲」、「百足蟲」。體節的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當作武器;最後的一對腳特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古時稱為「螂蛆」。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wú gōng

1、我在家里发现了一条蜈蚣,结果我睡觉心里也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