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腥羶 ”。亦作“ 腥羴 ”。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 唐孙华 《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 《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指肉食。
《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天监 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 徐夤 《溪隐》诗:“絶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 《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 欧 美 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旧指入侵的外敌。
《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天寳 末, 犬戎 乘我多难,无力御姦,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 谭嗣同 《治言》:“吾 中国 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腥膻
【出典】 《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吕氏春秋》卷一四《孝行览·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膻。”东汉·高诱注:“草食者,食草木,谓獐鹿之属,故其臭膻也。”唐·杜牧《郡斋独酌》诗:“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见《全唐诗》卷五二○)
【释义】 腥指生肉;膻,羊肉的臭味。古时北方游牧民族以烧食牛羊肉为生,其味腥膻。故中原汉族士大夫多用“腥膻”作为对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蔑称。
【例句】 ①干戈未定,悲咤河洛尚腥膻。(张元干《水调歌头·送吕居仁召赴行在所》1080)这里用“腥膻”喻指金国的侵略。②普熏三界扫腥膻。(张元干《浣溪沙·戏简宇文德和求相香》1086)这里以熏香扫腥膻为喻,寄寓驱逐金人的愿望。③汉寝周原如旧,一扫腥膻丑类,谈笑定三关。(蔡戡《水调歌头·送赵帅镇成都》2019)这里用“腥膻丑类”作为对金国统治者的蔑称。④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2097)这里用“万里腥膻”形容中国北方广袤的大地都已被金人占领。⑤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刘过《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2155)这里用“河洛染腥膻”喻指中原地区久已在金人的奴役之下。
xīng shān
1、虽然晚餐的烤羊肉没有孜然调味,太过腥膻,他几乎没有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