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口。谓不言或不敢言。
《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犖,固所以殊絶凡庸也。”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三:“世人以饶舌掇祸者多;而 习 ( 习解 )迺以箝口丧躯。”《明史·锺同传》:“臣草茅时,闻寺人搆恶,戕戮直臣 刘球 ,遂致廷臣箝口。” 陈炜谟 《狼筅将军》:“ 白棣 靠东坐着,箝口抱膝,像泥塑木雕的菩萨一样。”
箝口
【出典】 《汉书》卷四九《爰盎传》:“盎曰:‘善,君自谓弗如。……而君自闭箝天下之口,而日益愚。’”《汉书》卷四九《晁错传》:“邓公曰:‘且臣恐天下之士拑口不复言矣。’”
【释义】 箝口亦作拑口。制止别人不准说话,或自己缄默不发言,均谓之箝口。
【例句】 古不能箝言者口,天方欲寿中朝脉。(刘克庄《满江红·四首并和实之》2614)此词为和王实之之作,王实之因进言遭贬,这里说自古就不能锁住说话人的口,对王表示同情。
【箝口】閉口。謂緘默不肯説話,或脅制使人不敢説話。逸周書 芮良夫:“賢智箝口,小人鼓舌。”漢書四九 爰盎傳:“陛下(文帝)……欲以致天下賢英士大夫,日聞所不聞,以益聖。而君自閉箝天下之口,而日益愚。”
qián kǒu
1、[缄口]jiān kǒu
闭着嘴(不说话):~不语。
2、[钳口]qián kǒu
1.以威胁、恐吓等方式限制他人言论自由。 2.沉默无言。
3、[闭口]bì kǒu
合上嘴不讲话,也比喻不发表意见:~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