笆竹

读音

bā zhú

同音字

拼音为bā的字 拼音为zhú的字 拼音为ba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

基础解释

竹名。即棘竹。

详细解释

  1. 竹名。即棘竹。

    晋 戴凯之 《竹谱》:“棘竹,駢深一丛为林,根如椎轮,节若束针,亦曰笆竹、城固是任。”《广群芳谱·竹谱一·棘竹》:“棘竹生 交州 诸郡,丛生,有数十茎,大者二尺围,肉至厚,实中,破以为弓,拔节皆有刺。彼人种以为城,卒不可攻……一名‘笆竹’。”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笆竹-汉语大词典

笆竹竹名。即棘竹。
●晋戴凯之《竹谱》:“棘竹,骈深一丛为林,根如椎轮,节若束针,亦曰笆竹、城固是任。”
●《广群芳谱·竹谱一·棘竹》:“棘竹生交州诸郡,丛生,有数十茎,大者二尺围,肉至厚,实中,破以为弓,拔节皆有刺。彼人种以为城,卒不可攻……一名‘笆竹’。”

篱笆竹-

篱笆竹
目录
“篱笆竹”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篱笆竹”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篱笆竹
【别名】
类芦、石珍茅、飞竹叶、聊箭杆子、假芦
【来源】
禾本科篱笆竹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 Keng,以嫩苗入药。
【生境分布】
长江流域以南,广西和西南诸省。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水肿:鲜篱笆竹1小扎,用火烧一端,另一端流出竹沥,取竹沥一碗,分多次内服,1天内服完。毒蛇咬伤:嫩叶1~2两,捣烂,冲开水服。竹木刺入肉:用嫩苗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篱笆竹
【拼音名】
Lí Bɑ Zhú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类芦的嫩苗、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yrandia reynaudiana (Kunth)Keng
【原形态】
类芦 多年生草本。具木质根茎,须根较粗而坚硬。秆直立,高1-3m,径3-10mm,通常具分枝,节间被白粉。叶鞘紧密抱茎,无毛而仅沿其颈部具柔毛;叶舌密被柔毛;叶片长20-70cm,宽4-10mm,先端细渐尖,扁平或卷折,无毛或者上面有时被柔毛。圆锥花序长30-70cm,分枝长而细弱,开展下垂;小穗含4-8花,长6-8mm,其第1花仅具外稃而无毛;颖长2-3mm,无毛;外稃长约4mm,先端具长1-2mm向外反曲的短芒,边脉上有长约2mm的白柔毛,内稃短于外稃,透明膜质。花、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草坡或石山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毒蛇咬伤;竹木刺入肉
【用法用量】
内服: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