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不校

读音

fàn ér bù jiào

同音字

拼音为fàn的字 拼音为ér的字 拼音为bù的字 拼音为jiào的字 拼音为fan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bu的字 拼音为jiao的字

基础解释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详细解释

  • 【解释】: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 【出自】:《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示例】:惠养民道:“~,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犯:触犯,冒犯。

而:文言连词,在这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不:否定词,表示否定或拒绝某个动作、状态或事实。

校:计较。

词典解释

犯而不校-中華語文大辭典

犯而不校ㄈㄢˋ ㄦˊ ㄅㄨˊ ㄐ丨ㄠˋfàn’érbújiàoㄈㄢˋ ㄦˊ ㄅㄨˋ ㄐ丨ㄠˋfàn’érbùjiào別人侵犯了自己,也不計較(犯:觸犯;校:計較)。[例]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不能~。

犯而不校-中华成语大词典

犯而不校
【拼音】:fàn ér bù jiào
解释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处
《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示例
惠养民道:“~,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近义词
唾面自干
反义词
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大度

出处

《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引证

晋-潘尼--《安身论》:故远绝荣利,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

南朝宋-范晔-二五-《后汉书·卓茂传论》: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梗概简缓,言希貌朴,细行阙漏,不为小勇,跼蹐拘检,犯而不校,握爪垂翅,名为弱愿,然而胆劲心方,不畏强御,义正所在,视死犹归,支解寸断,不易所守,盖难分之七也。

宋-黄庭坚--《与马忠玉书》:有江州王寅者,清静寡欲,忠信好义,犯而不校,久与之游,见其学行日进,不闻其有过也。

现代-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故事

晋-潘尼--《安身论》:故远绝荣利,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

南朝宋-范晔-二五-《后汉书·卓茂传论》: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梗概简缓,言希貌朴,细行阙漏,不为小勇,跼蹐拘检,犯而不校,握爪垂翅,名为弱愿,然而胆劲心方,不畏强御,义正所在,视死犹归,支解寸断,不易所守,盖难分之七也。

宋-黄庭坚--《与马忠玉书》:有江州王寅者,清静寡欲,忠信好义,犯而不校,久与之游,见其学行日进,不闻其有过也。

现代-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造句

fàn ér bù jiào

1、鲁迅说过“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2、对那些以欺人为快乐之本的人,决不可犯而不校。

3、像他这样宽宏大量、犯而不校的人是不多见的了。

4、要宽大为怀,对此事应犯而不校。

5、面对同桌的挑衅,我犯而不校,他慢慢的也没兴趣了。

6、面对土匪的侵扰,他也只能是犯而不校。

7、博大是犯而不校的宽容,博大是以德报怨的情怀,博大是兼济天下的心灵。

8、昔者吾友,以牙还牙是直道,有若无,决不可犯而不校

组词

近义词

fàn ér bù jiào

1、[逆来顺受]nì lái shùn shòu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2、[唾面自干]tuò miàn zì gān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反义词

fàn ér bù jiào

1、[针锋相对]zhēn fēng xiāng duì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2、[以眼还眼]yǐ yǎn huán yǎn

用瞪眼回击瞪眼。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来回击对方。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