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沧海桑田ㄘㄤ ㄏㄞˇ ㄙㄤ ㄊ丨ㄢˊcānɡhǎi-sānɡtián語本晉‧葛洪《神仙傳‧卷三‧王遠》:「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意思是東海已經有三次變為農田。後用以比喻世事變化巨大。[例]~,今非昔比。
滄海桑田 -中国文化史辞典晉葛洪《神仙傳·麻姑》載麻姑降蔡經家,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雖是神話,卻反映對海陸變遷的認識。唐大曆間,顏真卿於江西發現螺蚌殼化石,人以為乃“桑田所變”。宋沈括巡河北,發現太行山麓“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斷定“此乃昔之海濱”,言“今東距海已近千裏,所謂大陸(華北平原)者,皆濁泥所湮耳”。沈括還從延州竹筍化石出發,推斷出陝北黃土高原“曠古以前,地卑氣濕。”這種用古生物化石與地形氣候相聯系的分析法,比西方要早四百年。南宋初,杜綰對潭州石魚及隴西魚龍化石的考察和分析,亦甚詳細(見《雲林石譜》)。明徐宏祖考察並分析了西南喀斯喀特地形(石灰岩地貌),其研究成果比歐洲愛士倍爾等早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