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流星ㄌ丨ㄡˊ ㄒ丨ㄥliúxīnɡ1.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闖入地球大氣層時,和大氣摩擦燃燒形成飛速劃過天空的光跡;也指這種短暫發光的流星體。舊稱「賊星」。2.古代一種兵器,在鐵鍊兩端各繫一個金屬錘,有的僅在一端繫金屬錘。也作「流星錘」。3.雜技的一種,長繩兩端繫上水碗或火球,擺動長繩,使水碗或火球在空中飛舞而水不溢、火不滅。因形似流星錘,故稱。
流星-辞源3【流星】㊀飛入地球大氣層的短時間發光的星體。楚辭 戰國 楚 宋玉 九辯:“願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難當。”史記 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 太一 甘泉,……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晉書 桓玄傳:“其母 馬氏嘗與同輩夜坐,於月下見流星墜銅盆水中。”又稱奔星、飛星、賊星。㊁比喻迅速。唐 李白 李太白詩二 古風之三四:“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宋 岳珂 桯史九 鼈渡橋:“天風欲雪,因留卯飲,酒方行,流星警報沓至。”㊂寶劍名。晉 崔豹 古今注上 輿服:“吳大帝有寶刀三,寶劍六,……四曰流星。”唐 楊烱 楊盈川集二 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