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

读音

ǎi nǎi

同音字

拼音为ǎi的字 拼音为nǎi的字 拼音为ai的字 拼音为nai的字

基础解释

拟声词。行船摇桨或摇橹的声音:~一声山水绿。

详细解释

  1. 象声词。摇橹声。

    唐 元结 《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 唐 柳宗元 《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 清 黄遵宪 《夜宿潮州城下》诗:“艣声催欸乃,既有晓行船。”

  2. 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

    宋 陆游 《南定楼遇急雨》诗:“人语朱离逢 峒獠 ,櫂歌欸乃下 吴 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

  3. 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

    唐 刘言史 《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閒歌欸乃深峡里。” 宋 叶适 《灵岩》诗:“亡王未亡时,絶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欸乃-中華語文大辭典

欸乃ㄞˇ ㄋㄞˇǎinǎi〈書〉擬聲詞:1.模擬行船划槳、搖櫓的聲音。[例]煙銷日出不見人,~一聲山水綠(唐‧柳宗元〈漁翁詩〉)。2.模擬划船時,船夫歌唱的聲音。[例]人語朱離逢峒獠,櫂歌~下吳舟(宋‧陸游〈南定樓遇急雨詩〉)。

欸乃-诗词曲语辞辞典

欸乃船歌、舟中歌声。原当出自湘楚。元结作《欸乃曲五首》是在湘南道州做刺史时.曲中提及湘江与九嶷山。柳宗元《渔翁》有“晓汲清湘燃楚竹”之句。唐诗凡用欸乃,均指湖南湘江一带船歌,非出偶然。扬雄《方言》卷一欸,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警。”此欸字,《广雅》《广韵》均解作“应”,是一发声词。钱绎《方言疏证》卷一说:“案今俗欸、诶二字俱音爱,相应曰欸,相恶曰诶,只在轻重之间。”故欸乃一词当从欸字发展而来。至于钦下所接乃字,此处当通“仍”,欸乃意为船歌应答相随。引申有诗人唱和之义。
▶元人许有壬有《圭塘杂咏》二十四首,又称《圭塘欸乃》,所收《与客泛舟》诗:“欸乃声中动画桡,不烦舟子更相招。”
▶又《沙武口望武昌》诗:“好将身外无穷事,都付沧浪欸乃声。”
▶周伯琦《圭塘钦乃序》说:许有壬有圭塘,“时杖屦携弟若子会宾友觞咏其间……此倡彼和,宫商递宣,少长同欢,主宾相忘……故名其篇集曰欸乃,若渔歌互答然'可见至迟在元时欸乃一词已从渔歌互答引申为诗人间的唱和,民间的朴素歌唱变成了文人的风雅幽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