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
《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 史 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 史家庄 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 《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音以按节拍。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
指梆子腔。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甚么叫作宾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再讲不到梆子、二簧了。”
梆子梆子ㄅㄤ ˙ㄗbānɡzi1.戲曲腔調的一種。唱腔激越高亢,以梆子伴奏而得名。2.用梆子腔演唱的戲劇的統稱。如秦腔(陝西梆子)、晉劇(山西梆子)、豫劇(河南梆子)等。∥也作「梆子腔」。3.舊時用來召集群眾、示警或打更的響器。用木頭或竹子製成,中空,有柄。4.打擊樂器名。多用紅木或棗木製成,兩根為一副,一粗一細。演奏時,左手持粗的一根,右手持細的一根,兩棒相交成十字形互擊。常用於梆子腔一類戲曲音樂的伴奏。
梆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梆子ㄅㄤ ˙ㄗbāng zi①古代用竹子或木頭製成的響器,敲擊時發出聲響,用來召集群眾、報警或巡夜打更。《水滸傳.第二回》:「找莊上打起梆子,你眾人可各執鎗棒,前來救應。」《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梆子響處,箭如驟雨射將來。」②樂器名。由兩根硬木棒組成。音響脆而堅實,為梆子戲的主要擊節樂器。③梆子腔的簡稱。參見「梆子腔梆子腔」條。如:「陝西梆子」、「河南梆子」。
bāng zi
1、梆子沟不少山上种着松树和柞树,归寿王坟林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