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读音

pí pá

同音字

拼音为pí的字 拼音为pá的字 拼音为pi的字 拼音为pa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枇杷-中華語文大辭典

枇杷枇杷ㄆ丨ˊ ˙ㄆㄚpípɑ植物名。常綠喬木。葉呈橢圓形或倒披針長橢圓,具短柄,先端銳,邊緣具疏鋸齒。圓錐花序頂生,花小色白。果實也叫枇杷,呈淡黃色或橙黃色,味甘美,可食。葉子和核果可入藥,具鎮咳作用。

枇杷-

枇杷
目录
“枇杷”在《*辞典》
“枇杷”在《中华本草》
《*辞典》:枇杷
【出处】
《别录》
【拼音名】
Pí Pá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
【原形态】
常绿小乔木,高3~8米。小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4~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密被锈色绒毛,侧脉11~21对,直达锯齿顶端;叶柄极短或无柄;托叶2枚,大而硬,三角形,渐尖。花每数十朵聚合为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密被绒毛;苞片凿状,有褐色绒毛;花萼5浅裂,萼管短,密被绒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内面近基部有毛;雄蕊20~25;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5,柱头头状。果为浆果状梨果,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橙黄色;核数颗,圆形或扁圆形,棕褐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4~5月。
【生境分布】
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地。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果实含水分90.26%,总氮2.15%,碳水化物67.30%,其中还原糖占71.31%,戊聚糖3.74%,粗纤维2.65%。果肉含脂肪,糖,蛋白质,纤维素,果胶,鞣质,灰分(钠、钾、铁、钙、磷)及维生素B1、C。又含隐黄素、β-胡萝卜素等色素。果酱含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
【性味】
甘酸,凉。①《蜀本草》:《图经》云,味甘酸。②《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肺,兼入肝。
【功能主治】
润肺,止渴,下气。治肺痿发热。
【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各家论述】
《泄泻。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枇杷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
Pí Pá
【英文名】
Loquat Leaf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采收和储藏:枇杷果实因成熟不一致,宜分次采收。
【原形态】
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果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cm,外果皮黄色或橙黄色,具柔毛,顶部具黑色宿存萼齿,除去萼齿可见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厚3-7mm,内果皮纸膜质,棕色,内有1至多颗种子。气微清香,味甘、酸。
【化学成份】
果实含隐黄质(cryptoxanthin),新-β-胡罗卜素(neo-β-carotene)及DL-乳酸(DL-lactic acid)及酒石酸(tartaric acid),未成熟果实含转化糖,蔗糖(sucrose),游离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成熟果实含转化糖,蔗糖,苹果酸。此外尚含有果胶(pectin)3.3%,戊糖,苹果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氧化酶,淀粉酶,苦杏仁酶及转化梅。果肉及果皮还含有六氢西红柿烃(phytofluene),顺式-新-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氧化物(mutatochrome),隐黄质5,6,5',6'-二氧化物(cryptoxanthin5,6,5'6'-diepoxide),隐黄质5,6-环氧化物(cryptoxanthin5,6-epoxide),隐黄质,隐黄质5,6,5ˊ,8ˊ-二环氧化物(cryptoxanthin5,6,5ˊ,8ˊ-diepoxide),隐黄素(cryptoflavin),叶黄素(lutein),顺-叶黄素(cislutein),异叶黄素(isolutein),堇黄质(violaxanthin),菊黄质(crysanthemxanthin),黄体呋喃素(luteoxanthin),新黄素(neoxanthin)。
【性味】
甘、酸;凉;无毒
【归经】
脾;肺;肝经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止渴。主肺热咳喘,吐逆,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煎汤,30-60g。
【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各家论述】
1.《发热。
【摘录】
《中华本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