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晦迹 ”。
亦作“ 晦跡 ”。谓隐居匿迹。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侨栖仁於东里,凤晦迹於西堂。”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僕晦迹江湖,忘形鱼鸟。” 清 钮琇 《觚賸·序赋创格》:“ 陈鹤客 , 三岛 长洲 人, 崇禎 末为博士弟子有声,国初晦跡授徒。”
【晦迹】謂隱居匿迹。南朝 梁釋 慧皎 高僧傳五 竺道壹:“少出家,貞正有學業,而晦迹隱智,人莫能知。”也作“晦跡”。唐 陸贄 陸宣公集一 奉天改元大赦制:“天下有隱居行義、才德高遠、晦跡丘園、不求聞達者,委所在長吏,具姓名聞奏,當備禮邀致。”舊五代史 梁 張儁傳:“儁亦晦跡浮泛,不失其道。”
晦迹-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