擣衣捣衣ㄉㄠˇ 丨dǎoyī1.古琴曲名。相傳為唐代潘庭堅所作,最早見於《風宣玄品》(1539)。抒寫婦女為遠戍邊地的親人,擣作寒衣時的懷念之情。也作《搗衣曲》、《秋杵弄》、《秋水弄》。2.〈書〉洗衣時,用木杵在砧上捶擊衣服,使之乾淨。明‧楊慎《丹鉛總錄‧擣衣》:「古人擣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例]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聲(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之五)。3.〈書〉將生絲之類的布料置於砧上,以杵反覆捶打以去蠟,使其柔白而有彈性,才能進一步織成衣物。[例]長安一片月,萬戶~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李白〈子夜吳歌〉)。∥▲也作「搗衣」。
擣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擣衣ㄉㄠˇ ㄧdǎo yī①用杵捶打生絲以去蠟,使生絲柔白而富有彈性,而能織成衣物。也作「搗衣」。②捶擊衣物使乾淨。《樂府詩集.卷四五.清商曲辭二.唐.李白.子夜四時歌四首.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也作「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