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骼埋胔

读音

yǎn gé mái zì

同音字

拼音为yǎn的字 拼音为gé的字 拼音为mái的字 拼音为zì的字 拼音为yan的字 拼音为ge的字 拼音为mai的字 拼音为zi的字

基础解释

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详细解释

  • 【解释】: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 【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郑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 【示例】:方春戒节,赈济乏厄,~之时。
    ◎《后汉书·质帝纪》

按字解释

掩:遮盖;掩蔽。

骼:枯骨。

埋:(用土、沙、雪、落叶等)盖住。

胔:腐肉。

词典解释

掩骼埋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掩骼埋胔ㄧㄢˇ ㄍㄜˊ ㄇㄞˊ ㄗˋyǎn gé mái zì掩埋腐爛的屍體。《禮記.月令》:「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琰傳》:「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

掩骼埋胔-中华成语大词典

掩骼埋胔
【拼音】:yǎn gé mái zì
解释
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出处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郑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示例
方春戒节,赈济乏厄,~之时。 ★《后汉书·质帝纪》
近义词
掩骼埋窆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郑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引证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

清-冯桂芬--《苏太义园记》:然则文王之事奚以称焉?而掩骼埋胔又何以纪于《月令》也。

明-唐顺之--《瘗河壖枯骨志》:昔时遇饥馑疾疫,则有荒政以聚民,其不幸死而暴露,则又有掩骼埋胔之令。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昔人有言:拾人断句,功不在掩骼埋胔下,况其为表贤德发幽光乎!愿采风问俗者广为搜辑之耳。

西晋-陈寿-一二-《三国志·崔琰传》:(琰谏曰)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唐-崔郾--《唐义成军节度…高公德政碑序》:于是掩骼埋胔,以导其和气;拯饥救患,以济其凶年。

故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

清-冯桂芬--《苏太义园记》:然则文王之事奚以称焉?而掩骼埋胔又何以纪于《月令》也。

明-唐顺之--《瘗河壖枯骨志》:昔时遇饥馑疾疫,则有荒政以聚民,其不幸死而暴露,则又有掩骼埋胔之令。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昔人有言:拾人断句,功不在掩骼埋胔下,况其为表贤德发幽光乎!愿采风问俗者广为搜辑之耳。

西晋-陈寿-一二-《三国志·崔琰传》:(琰谏曰)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唐-崔郾--《唐义成军节度…高公德政碑序》:于是掩骼埋胔,以导其和气;拯饥救患,以济其凶年。

造句

yǎn gé mái zì

1、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 ◎《后汉书·质帝纪》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