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恩惠。
《吴子·料敌》:“上爱其下,惠施流布。” 汉 贾谊 《新书·傅职》:“或明惠施以道之忠,明长復以道之信,明度量以道之义。”
布施;施恩。
《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虚弃稻穀,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乾坤惠施万物遂,独於数子怀偏慳。”
惠施惠施ㄏㄨㄟˋ ㄕhuìshī人名(約370B.C.-310B.C.),又稱惠子。戰國時宋國思想家。曾任魏惠王相。其書五車,學識淵博,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人物。提出「歷物十事」,從分析世上的事物中,概括出世界的規律。對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及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等命題,引申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思想。其「堅白異同」之論,屬「合同異」派,與公孫龍一派對立。《漢書‧藝文志》著錄《惠子》一篇,已佚。
惠施-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惠施ㄏㄨㄟˋ ㄕhuì shī①恩惠。《書經.畢命》漢.孔安國.傳:「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澤惠施,乃浸潤生民。」《吳子.卷上.料敵》:「上愛其下,惠施流布。」②施加恩惠。唐.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乾坤惠施萬物遂,獨於數子懷偏慳。」③人名。(約西元前370~前310)宋國人。戰國時哲學家。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及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等命題。著作多已亡佚,其言行片段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和《說苑》中。也稱為「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