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力:功夫和力量。
悉:完全。
敌:相当。
工力悉敌
【拼音】:gōng lì xī dí
解释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出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官昭容》:“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
示例
这两幅山水画~,很难分出高下。
近义词
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不分轩轾
反义词
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相上下
英文
force and skill do match
成语故事
唐中宗时期,群臣聚集在昆明池畔作诗应选,100多篇诗歌由才女上官昭客挑选其中一首作御用歌词。她看中两篇工力悉敌的诗,一是沈佺期的,一是宋之问的,经仔细挑选,最后选中宋之问的诗,让沈佺期也心服口服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今两家次韵诗俱在,五言排律,实属工力悉敌,不分胜负。
现代-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中国读者,更容易看到双方派别立论的悬殊,及旨趣之迥别了;虽然所译的不一定是互相诘辩的几篇文字,但是两位作家总算工力悉敌,旗鼓相当了。
宋-尤袤--《全唐诗话·上官昭容》: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陡健豪举。”
明-郑鄤--《明文稿汇选序·归震川》:时则有王太仓、归海虞矻然砥柱……二家工力悉敌,吾选王多课孙艺,盖识老而力浑矣;选归痛删其近学,究而存其必传者。
清-黄世仲-四二回-《洪秀全演义》:时李世贤一军亦工力悉敌,两军喊杀连天,自辰至午,未分胜负。
明-郑仲夔--《耳新·三·集雅》:刘诚意(基)《春兴》诗:方之杜少陵(甫)《秋兴》,工力悉敌。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一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两寺之中,其塔劫宫墙之壮丽,工力悉敌;其香厨松道之清洁,供具皆精。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今两家次韵诗俱在,五言排律,实属工力悉敌,不分胜负。
现代-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中国读者,更容易看到双方派别立论的悬殊,及旨趣之迥别了;虽然所译的不一定是互相诘辩的几篇文字,但是两位作家总算工力悉敌,旗鼓相当了。
宋-尤袤--《全唐诗话·上官昭容》: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陡健豪举。”
明-郑鄤--《明文稿汇选序·归震川》:时则有王太仓、归海虞矻然砥柱……二家工力悉敌,吾选王多课孙艺,盖识老而力浑矣;选归痛删其近学,究而存其必传者。
清-黄世仲-四二回-《洪秀全演义》:时李世贤一军亦工力悉敌,两军喊杀连天,自辰至午,未分胜负。
明-郑仲夔--《耳新·三·集雅》:刘诚意(基)《春兴》诗:方之杜少陵(甫)《秋兴》,工力悉敌。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一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两寺之中,其塔劫宫墙之壮丽,工力悉敌;其香厨松道之清洁,供具皆精。
gōng lì xī dí
1、但在商务农田中人,能略讲文学的,要算他三个是工力悉敌了。
2、这两篇文章工力悉敌,确实难分高下。
3、二位画家的画技工力悉敌,高低难辨。
4、这两幅画工力悉敌,很难评论高下。
5、二人工力悉敌,这一击又是凶猛无比,两把长戟登时一齐荡开。
6、他二人工力悉敌、都难分高下,当时言明此事作罢,互不相扰。
7、论灌水的技术,凤凰和哈里路亚工力悉敌.。
8、湘绣跟苏绣比起来,可说是各有千秋,工力悉敌.。
9、接着是自选百米赛跑,我们一路工力悉敌,但在最后的关头我后来居上将她打败了。
10、在画油画方面,王先生和李先生工力悉敌。
gōng lì xī dí
1、[不相上下]bù xiāng shàng xià
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2、[势均力敌]shì jūn lì dí
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3、[各有千秋]gè yǒu qiān qiū
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4、[旗鼓相当]qí gǔ xiāng dāng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5、[平分秋色]píng fēn qiū sè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6、[半斤八两]bàn jīn bā liǎng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7、[不分轩轾]bù fēn xuān zhì
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