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

读音

fèn bù gù shēn

同音字

拼音为fèn的字 拼音为bù的字 拼音为gù的字 拼音为shēn的字 拼音为fen的字 拼音为bu的字 拼音为gu的字 拼音为shen的字

基础解释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奮不顧身-中華語文大辭典

奮不顧身奋不顾身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ㄕㄣfènbúɡùshēn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fènbùɡùshēn勇往直前,不顧自身安危。[例]他見義勇為,~,著實令人欽佩。

奮不顧身-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奮不顧身㊣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fèn bù gù shēn出生入死出生入死、赴湯蹈火赴湯蹈火、挺身而出、捨生忘死、義無反顧義無反顧畏縮不前、貪生怕死奮不顧命奮不顧命、奮不顧生奮不顧生、奮不慮身奮不慮身、奮身不顧奮身不顧釋義奮勇向前,不顧生死。#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大謬不然大謬不然」、「戴盆望天」典源#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①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②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③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注①僕:自謙之詞。②恭儉:恭敬。③徇:音ㄒㄩㄣˋ,為達某種目的、理想而犧牲生命。通「殉」。參另可參考:《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李廣》典故「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認為李陵孝順、講信用、有義氣,對下人也很好,並且出生入死,為國家的存亡「奮不顧身」,實在是個好人啊!如今降敵也是迫於無奈。後來「奮不顧身」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用來形容奮勇向前,不顧生死。書證①《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夫小國中君猶有奮不顧身之臣,況於明天子乎!」②《周書・卷四三・韓雄列傳》:「奮不顧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義,下榮親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謂我何?」③《舊唐書・卷七六・太宗諸子列傳》:「弘道之後,寶圖將缺,懷劉章之輔漢,追鄭武之翊周,遂能奮不顧身,率先唱義,雖英謀未克,而忠節居多。」④《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列傳》:「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⑤《鏡花緣・第八二回》:「張良於韓國已亡之後,猶且丹心耿耿,志在報仇,彼時雖未遇害,但他一片不忘君恩之心,也就是奮不顧身。如此忠良,自應也照前例為是。」⑥《三俠五義・第一回》:「誰知余忠更有奇異之處,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來做事豪俠,往往為他人奮不顧身。」⑦清・林則徐〈會奏九龍洋面轟擊夷船情形摺〉:「該將弁等忿激之下,奮不顧身,連放大炮,轟斃夷人多名。」用法義奮勇向前,不顧生死。類用在「勇往直前」的表述上。例①面對熊熊大火,消防隊員個個奮不顧身地上前滅火。②一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了,他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救人。③像他這種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④雖然天氣惡劣,但救難隊員仍奮不顧身,深入山區搜救。⑤三軍將士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仍舊奮不顧身,堅守陣地,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