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读音

dà huáng

同音字

拼音为dài的字 拼音为huáng的字 拼音为dai的字 拼音为huang的字

基础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根入药,有泻火凉血、活血祛瘀等作用。小剂量可用于健胃。炮制后称熟大黄。

详细解释

  1. 弓名。

    《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乃令士持满毋发,而 广 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角弩,色黄而体大也。” 宋 沉遘 《五言信武殿》诗:“大黄殪贤王,京观封鯢鲸。” 清 钱陆灿 《周亮工墓志铭》:“手发大黄,应弦殪敌。”

  2. 药草名。也叫“川军”。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我国 湖北 、 陕西 、 四川 、 云南 等省。根茎可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攻积导滞、泻火解毒,主治实热便秘,腹痛胀满、瘀血闭经、痈肿等症。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大黄-中药大典

大黄
大黄  Radix et Rhizoma Rhei
(英) Rhubarb
别名 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来源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的根茎和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2m。基生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宽达35cm,掌状5~7中裂,裂片窄三角形,叶柄粗壮;茎生叶互生,较小;托叶鞘大,膜质,淡褐色。大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红紫色,花被片6。瘦果三棱形,具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区林缘或草坡;有栽培。主产青海、甘肃、四川、陕西。
采制 秋末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干燥。
性状 本品类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有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根木部发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化学成分 蒽醌甙及游离蒽醌衍生物,后者包括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n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附注 同属植物唐方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x Balf.、药用大黄R. offic-inaleBaill.的根和根茎同作大黄入药。

大黄-中華語文大辭典

大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dà huáng

1、目的:建立可靠的土大黄苷检查方法。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