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古〉又同“太、泰”。
璞:含玉的石头,也指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完:全;完整。
【大₃璞不完】戰國策 齊四:“顔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玉未加工曰璞,旣經加工,就失去天然的形態。比喻士出來做官,就喪失了素志。
大璞不完-中华成语大词典大璞不完
【拼音】:tài bú bù wán
解释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上言大璞不完,以喻士之形神不全,故曰归反璞云云,文意甚明,添字谬。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上言大璞不完,以喻士之形神不全,故曰归反璞云云,文意甚明,添字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