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

读音

huí hé

同音字

拼音为huí的字 拼音为hé的字 拼音为hui的字 拼音为he的字

基础解释

古族名。原游牧于今鄂尔浑河流域。至7世纪初,始称回纥。唐天宝三年(744)建汗国于今鄂尔浑河流域,与唐保持友好和从属关系。贞元四年(788)改称回鹘(hú)。开成五年(840)汗国灭后,大部西迁今新疆地区,与附近各族长期相处,发展形成后来的维吾尔族。

详细解释

  1. 古代民族名兼国名。为 袁纥 后裔,初受 突厥 统辖, 唐 天宝 三年灭 突厥 后建立可汗政权, 贞元 四年改称 回鹘 , 开成 五年被 黠戛斯 所灭,余众分三支西迁:一迁 吐鲁番盆地 ,称 高昌回鹘 或 西州回鹘 ;一迁 葱岭 西 楚河 畔,称 葱岭西回鹘 ;一迁 河西走廊 ,称 河西回鹘 。后改称 畏吾儿 (即今 维吾尔 )。也叫回回。参见“ 回回 ”。

  2. 回纥 。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后亦称“ 迴鶻 ”。

    《旧唐书·回纥传》:“ 迴紇 ,其先 匈奴 之裔也……在 薛延陀 北境,居 娑陵水 侧,去 长安 六千九百里,随逐水草,胜兵五万,人口十万人。”《旧唐书·回纥传》:“ 元和 四年, 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 遣使改为 迴鶻 ,义取迴旋轻捷如鶻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四年, 迴紇 求和亲。”《敦煌变文集·张淮深变文》:“ 迴鶻 既败,当即生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回纥-中華語文大辭典

回紇

回纥-中国历史辞典

古族名。北魏时,东部铁勒的袁纥部落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隋称韦纥。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 年),破东突厥,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生。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有文字。曾助唐平安史之乱,进一步密切了与唐朝的关系。贞元四年(788 年)自请改称回鹘。开成五年(840 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即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