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燥唇干

读音

kǒu zào chún gān

同音字

拼音为kǒu的字 拼音为zào的字 拼音为chún的字 拼音为gān的字 拼音为kou的字 拼音为zao的字 拼音为chun的字 拼音为gan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口: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通称嘴。

燥:干。

唇:嘴唇,嘴边缘的肌肉组织。

干:没有水分或水分少,跟“湿”相对。

词典解释

口燥唇干-中华成语大词典

口燥唇干
【拼音】:kǒu zào chún gān
解释
燥: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出处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示例
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 ★袁静《伏虎记》第二回
近义词
口干舌燥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

口燥唇干-汉语大词典

口燥唇干亦作“口干舌燥”。亦作“口干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

出处

引证

现代-袁静-第二回-《伏虎记》: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燥唇干。

现代-叶圣陶--《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宋-张世南-卷二-《游宝纪闻》:世南友人章深之,病心经热,口燥唇干,百药不效。

明-周楫-卷四-《西湖二集》:读了几日书,只记得“天地玄黄”四字,到第二句“宇宙洪荒”便挨不去,奈何得先生终日口燥唇干,好生烦苦。

故事

现代-袁静-第二回-《伏虎记》: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燥唇干。

现代-叶圣陶--《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宋-张世南-卷二-《游宝纪闻》:世南友人章深之,病心经热,口燥唇干,百药不效。

明-周楫-卷四-《西湖二集》:读了几日书,只记得“天地玄黄”四字,到第二句“宇宙洪荒”便挨不去,奈何得先生终日口燥唇干,好生烦苦。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