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之吝

读音

chū nà zhī lìn

同音字

拼音为chū的字 拼音为nà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lìn的字 拼音为chu的字 拼音为na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lin的字

基础解释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详细解释

  • 【解释】: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 【出自】:《论语·尧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内之吝谓之有司。’”
  • 【示例】: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宋·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

按字解释

出纳:支出和收入,这里偏指支出。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吝:吝啬。

词典解释

出纳之吝-中华成语大词典

出纳之吝
【拼音】:chū nà zhī lìn
解释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出处
《论语·尧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内之吝谓之有司。’”
示例
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宋·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
近义词
反义词
大手大脚、挥金如土
语法
作宾语;用于为人处世

出纳之吝-汉语大词典

出纳之吝亦作“出内之吝”。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论语·尧曰》:“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此自言出之吝耳,纳则何吝之有?因出纳为人之恒言,故言出而并及纳。”
●《北史·甄琛传》:“语称出内之吝,有司之福;施惠之难,人君之祸。”
●宋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出纳之吝,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出处

《论语·尧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内之吝谓之有司。’”

引证

宋-苏轼--《首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伏望慈圣与执政大臣早定此法,果断而行之,若还付有司,则出纳之吝必无成议。日复一日,农民凋弊,所忧不小。

明-宋濂、王祎--《元史·雷膺传》:布宣皇泽,惠养困穷,行省臣职耳,岂可效有司出纳之吝耶!

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此自言出之吝耳,纳则何吝之有?因出纳为人之恒言,故言出而并及纳。

宋-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出纳之吝,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故事

宋-苏轼--《首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伏望慈圣与执政大臣早定此法,果断而行之,若还付有司,则出纳之吝必无成议。日复一日,农民凋弊,所忧不小。

明-宋濂、王祎--《元史·雷膺传》:布宣皇泽,惠养困穷,行省臣职耳,岂可效有司出纳之吝耶!

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此自言出之吝耳,纳则何吝之有?因出纳为人之恒言,故言出而并及纳。

宋-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出纳之吝,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造句

chū nà zhī lìn

1、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出纳之吝,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宋·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chū nà zhī lìn

1、[大手大脚]dà shǒu dà jiǎo

原指人手大,脚大。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2、[挥金如土]huī jīn rú tǔ

挥:散。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形容极端挥霍浪费。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