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

读音

dǎng tóng fá yì

同音字

拼音为dǎng的字 拼音为tóng的字 拼音为fá的字 拼音为yì的字 拼音为dang的字 拼音为tong的字 拼音为fa的字 拼音为yi的字

基础解释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详细解释

  • 【解释】: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 【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 【示例】:读者幸勿比例惴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意见。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按字解释

党:偏袒。

同:同类。

伐:攻击。

异:异类。

词典解释

党同伐异-汉语大词典

党同伐异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就袒护,与自己观点不同就加以攻击。
●《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明史·赵用贤传》:“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
●冯至《朱自清先生》:“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亦省作“党伐”。
●宋岳珂《桯史·奔粗字说》:“党伐之论,于是浸闿,黄冈之贬,盖不特坐诗祸也。”
●清恽敬《与赵石农书》:“敬不敢党伐,惟大兄裁之。”

党同伐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黨同伐異

出处

《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引证

宋-辛弃疾--《九议》:持天下之危事,求未尝之有大功,此缙绅之论党同伐异、一唱群和、以为不可者欤?

清-王夫之-卷下-《姜斋诗话》:继以李、杜代兴,杯酒论文,雅称同调,而李不袭杜,杜不谋李,未尝党同伐异,画彊墨守。

现代-姚雪垠-二卷三十二章-《李自成》:有一等人,机诈存心,不能替君父分忧,专好党同伐异,假公济私。

现代-鲁迅--《华盖集·题记》:此后又突然遇见了一些所谓学者,文士,正人,君子等等,据说都是讲公话,谈公理,而且深不以“党同伐异”为然的。

现代-冯至--《朱自清先生》: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故事

宋-辛弃疾--《九议》:持天下之危事,求未尝之有大功,此缙绅之论党同伐异、一唱群和、以为不可者欤?

清-王夫之-卷下-《姜斋诗话》:继以李、杜代兴,杯酒论文,雅称同调,而李不袭杜,杜不谋李,未尝党同伐异,画彊墨守。

现代-姚雪垠-二卷三十二章-《李自成》:有一等人,机诈存心,不能替君父分忧,专好党同伐异,假公济私。

现代-鲁迅--《华盖集·题记》:此后又突然遇见了一些所谓学者,文士,正人,君子等等,据说都是讲公话,谈公理,而且深不以“党同伐异”为然的。

现代-冯至--《朱自清先生》: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造句

dǎng tóng fá yì

1、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组词

近义词

dǎng tóng fá yì

1、[狼狈为奸]láng bèi wéi jiān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2、[结党营私]jié dǎng yíng sī

党:集团;营:谋求。坏人集结在一起,谋求私利,专干坏事。

3、[官官相护]guān guān xiāng hù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

4、[朋比为奸]péng bǐ wéi jiān

朋比: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5、[标同伐异]biāo tóng fá yì

标:标榜;伐:声讨。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6、[党同妒异]dǎng tóng dù yì

犹言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反义词

dǎng tóng fá yì

1、[不偏不倚]bù piān bù yǐ

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2、[兼容并包]jiān róng bìng bāo

容:容纳;包:包含。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

3、[公正无私]gōng zhèng wú sī

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热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