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

读音

wō kòu

同音字

拼音为wō的字 拼音为kòu的字 拼音为wo的字 拼音为kou的字

基础解释

14—16世纪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掠夺的日本海盗集团。14世纪起,日本武士、浪人和不法商人等,同中国豪富、地主、奸商勾结,以沿海岛屿为巢穴,武装走私,趁机抢劫。明中叶,活动更为猖獗。甚至侵扰到徽州、南京等地。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后戚继光等组织新军,经十多年奋战,才逐渐将其肃清。

详细解释

  1. 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我国和 朝鲜 沿海地区的 日本 海盗。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人民亦用以称 日本 侵略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亦使 浙 直 诸军士因之习於海战, 倭 寇之来,可以截流而御之。”《明史·外国传三·日本》:“有捕 倭 寇数十人至京者,廷臣请正法。” 郁达夫 《游于山戚公祠》诗:“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 倭 寇渡江涯。”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五十:“这仙境中的主人已换上了杀人不眨眼的 倭 寇;那仙姿逸态又有什么用呢?”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诗:“东进杀 倭 寇,举世惊风雷。”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倭寇-中国历史辞典

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在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流为海盗,进行走私、抢劫。明朝与朝鲜的李朝政府都因此大力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 年),明总兵刘江大破之于望海■(在今辽宁金县东北)。倭寇之势渐衰。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支持海盗活动,倭寇又趋活跃。嘉靖二年(1523 年)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与细川氏的贡使在宁波发生冲突,乘机大事焚掠。明政府下令停止贸易。此后倭寇见沿海防务空虚,便勾结土豪、奸商、流氓、海盗,进行走私劫掠。十六世纪中叶时最为猖獗。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江、浙、闽受害最烈,山东、广东也遭波及。每年清明节后的阴历三、四、五月和重阳节后的九、十月,常为其活动时间。沿海人民奋起抗倭,长江下游沙岛上的沙兵,南汇盐民组织的盐丁,都力战有功,至今东南各地,尚有许多关于抗倭的遗迹和传说。后在人民抗倭斗争的推动下,名将*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血战多年,到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才逐渐解决。

倭寇-中華語文大辭典

倭寇倭寇ㄨㄛ ㄎㄡˋwōkòu明朝稱侵擾沿海各省及朝鮮半島的日本海盜。[例]明初~為禍甚烈。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wō kòu

1、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百战百胜,驱除了倭寇。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wō kòu

1、[强寇]qiáng kòu

亦作“彊寇”。强大的敌寇。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晋 陆机《辩亡论》下:“彊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莫怨强臣与强寇,分明自己凿凶门。”

反义词

热门诗句